禅诗《春日》原文|赏析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踏青游春之作。“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此处点时,指春日、晴日。“泗水”点地。“寻芳”,点出出游的目的,动作性极强的“寻”字,表明诗人对大好春光的无限向往之情,既写出了诗人的逸兴,也给诗作平添不少情趣。“无边光景一时新”,诗人以自己的感受写出实地踏青时的眼中之景,写春日融融万象更新,也写久困书斋后乍一外出的耳目一新,一句写来,主客体兼顾,不能不叹服诗人的笔力。下联二句,诗人转向描绘具体的光景之新,但仍是以情叙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人说,不经意之间识得东风真面目,是它将百花吹得烂漫多姿,是它将风光点染得生机盎然;那眼前的“万紫千红”,正是春天的本色。诗句字里行间,流露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的心荡神怡。

难道诗人仅仅是写春光骀荡下的欣喜之情吗? 有人说,诗中“泗水”乃暗指孔门,所谓“寻芳”,即求圣人之道。在这首诗中,诗人要告诉人们,仁是性之体,仁的外现就是生意,所以万物的生意最可观,到处皆有生意,正如万紫千红,触处皆春。(见《宋诗鉴赏辞典》) 评价者颇有眼力,他从诗的景象去求索诗的本意,真可谓深得诗家三昧。

其实,对诗的本意,我们还可作另一方面的探索。想当年,朱熹与诸理学大家周敦颐、二程、张载一样,其治学与著书立说,也是“泛滥于百家,出入于老释”的,他是否以佛理入呢? 宋代理学家曾提出 “理一分殊”的命题,“理”为“一”,而“理”体现出来的事物,其“分” 自 “殊”、千差万别。这“理一分殊”的命题本身就是受佛教影响产生的,朱熹就用佛教“月印万川”的比喻来说明它,他说: “释氏云: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 ( 《朱子语类》 卷一八)你看那 “万紫千红总是春”,不正叙说着 “月印万川”、“理一分殊”的道理吗?“春”只有一个,但春表现出的却有 “万紫千红”的差别。“万紫千红总是春”,正与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异曲同工,诗人在此不仅以诗意述说佛教,而且还在手法上像佛理表达那样运用了比喻。

朱熹曾自称:“今之不为禅学者,只是未曾到那深处;才到那深处,定走入禅去也。”(《朱子语类》卷一八)有意思的是,这首诗正表现出朱熹所说的这种“到那深处”去的境界。你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句,诗人轻轻地掀起东风的面纱,才发现春天那“万紫千红”,他进入到春天的深处了;那学术、理论上的深处,也正是这样进入的吧!

这首短短的小诗,生动明快,流丽清新,而又意味隽永。把它当作写景诗来看,它向我们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景图; 把它当作说理诗来看,它又向我们显示出佛教那深邃的意理及进入理性深层境界时那种欣喜与满足。无论我们怎么来看它,它都是那么地迷人、那么地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