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无事闲快活》原文|赏析

无事闲快活,唯有隐居人。

林花长似锦,四季色常新。

或向岩间坐,旋瞻见桂轮。

虽然身畅逸,却念世间人。

林下禅者身心畅逸,然而他们是不是早已把世人忘得一干二净了呢?读了此诗,自会找到答案。

诗的首二句点明了隐居之人即禅者的特有的心境。“唯有”二字在强调禅者常快乐的同时也排斥了世人的常快乐。世人为欲望所困扰,迷己逐物,往往成为物的奴隶,浮沉于孽海欲沟而不能自拔。禅者则不然,心中妄念尽消,纤尘不染,无心世事,闲适自如。中间四句便集中地描写了隐居者所深感快活的景致。

“林花长似锦,四季色常新。”多么清丽撩人的句子。林中的花,凋谢得很快,然而,在禅者的眼里,它却永远那么娇艳,美得像锦缎似的;一年有春夏秋冬、炎凉寒暑,然而,在禅者眼里,每一季节总能向自己提供赏心悦目的新鲜东西。“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云门禅师语)。正因为花朵会凋落,四季会替迁,所以,当花朵绽放、四季中的任何一季来到的时候,才愈显其美,禅者也正能用百般爱惜的心境来对待它,感受到它的美丽与真实。并且,不但白天禅者可以欣赏到这些景物,即便是在晚间,也仍有使他赏心悦目的景致。有时他随意地在岩石上一坐,一坐就忘了回去,因为他是无所谓“回”到哪里去的。不知不觉就天黑了,不知不觉圆灿灿的月亮便笑盈盈地出现在他的眼前,照彻了他的整个身心。 月亮径直走进他的心里,他也径直没入月内。总观禅者在林下的一切行为,是何其畅适飘逸!然而,是不是他已完全忘世了呢?否!虽然为求自心的宁静而悟禅不失为一种很高的境界,但求得自心的宁静后还想使众生也能获得宁静,而不惜放弃自己已获得的这份宁静,这却是更高的境界! 佛的名称之一便是大悲,就因为佛想使众生都得解脱,悲心广大。《涅槃经》十一谓:“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在悲悯众生的同时,他就有了心病。这个心病不是他自身具有的,而是由众生引起的,正如维摩诘所说的那样:“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维摩经·问疾品》)。有人问赵州和尚: “佛是觉者,并且是一切众生的大教师。他一定是免除了所有的烦恼,是否?”赵州答:“不是,他有最大的烦恼。”“这怎么可能?”“他的大烦恼就是要拯救众生!” ( 《景德传灯录》十)。《法华经》亦云,菩萨永不进入最终涅槃。他要停留在众生之中,为教育与开悟他们而工作。只要能有助于众生幸福,他不辞任何苦难。有一句谚语说,“娑婆往来八千度”。佛与菩萨会无限地到充满痛苦的世界中来,这正因为他们的爱没有边界。修禅者修炼到了 “无事”、“闲”、“快活”、“畅逸”的地步,却又“却”过头来,使自己的心再次承受本来可以免去的磨难,这是何其令人泣涕悲慨的崇高境界!是的,“欲令居士身无病,直待众生苦尽时”(刘言史《弼公院问病》),众生之病未除,禅者就绝不停止他的努力。他要解放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心,而是所有众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