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仙峰绕佛居,俗尘至此暂销除。
西来未会禅师意,北去应驰使者车。
五品封槐今尚在,九年面壁昔何如?
心知一宿犹难觉,花藏重寻贝叶书。
本诗选自 《宋诗纪事》卷二十,署名文彦博,系辑自 《嵩阳石刻集记》。于 “北去应驰使者车”句下有注曰: “予方受命移守北都。”北都,即大名府。据 《宋史·卷三一三·文彦博传》:“(彦博)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封潞国公。改镇保平,判大名府。”正与“移守北都”事合。而《宋诗纪事》卷二九于楼异名下又复录此诗,言辑自《嵩少集》。然据《纪事》小传: “异字试可,鄞人。元丰八年进士。建中靖国初,为登封令,累官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提举崇福宫。”与“移守北都”事不合。楼异任登封县令时,另有《嵩山二十四咏》。故本首《宿少林寺》 当归之文彦博。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十五公里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据《景德传灯录》,西天二十八祖达摩,自天竺国泛海,见梁武帝,不契。潜上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中土禅宗。少林寺遂为禅宗祖庭。达摩为中土禅宗初祖。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年),文彦博奉命移守北都大名府,途经嵩山,遂拜谒少林寺,写下了这首七律。
“六六仙峰绕佛居,俗尘至此暂销除。”首联交代少林寺环境地址及作者行程。《文苑汇志·地理志》曰:“《龙鱼河图》云:五岳中岳嵩山,三十六峰。”又《续高僧传·佛陀传》: “(佛陀)性爱幽栖, 林谷是托。 屡往嵩岳,高谢人世。”俗尘, 凡俗之尘垢,指一切世间人事。两句意谓: 嵩山三十六峰,仙气缭绕,拱护着初祖的佛居——少林寺;而今我来拜谒圣地,即便是政务繁忙、俗孽甚深,至此也暂脱凡尘,精神为之一快。文彦博一生 “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 ( 《宋史》本传),故有俗尘暂销除之感。
颔联随即就宦职在身不能悟禅奉佛的矛盾心理坦露胸襟:“西来未会禅师意,北去应驰使者车。”禅师西来意,即初祖达摩自西天来此土传禅法之意,即佛祖之心印,一直是禅宗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 “话头” 之一。据 《五灯会元·赵州章》: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 ‘庭前柏树子’。”又《碧岩录》十七:“僧问香林: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林云: ‘坐久成劳’。” 答者均以莫名其妙、不着边际的机锋语答之。甚至还有对问者以禅版打之。同上书二十: “龙牙问翠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微云:‘与我过禅版来。’牙过禅版与翠微。微接得便打。”文彦博迹染俗尘甚深,当然无法体悟禅师西来意之深蕴; 且又君命在身、在出世的释教与入世的儒教之间,只能选择后者,驰使者车北去,移守大名府。
“五品封槐今尚在,九年面壁昔何如?”颈联仍就世俗之功利与佛教之超玄展开对比。五品封槐,疑为 “五品封松”之误。据《宋诗纪事》 卷十八范纯仁 《游嵩山与王弱翁联句》诗注: “少林有则天一品松、五品松。”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曾封禅神岳(嵩山)。九年面壁,指达摩面壁九年修行,创立禅宗。今少林寺仍存达摩面壁石。两句意谓: 当年武则天册封的五品槐(松)树至今仍在;而昔日达摩九年面壁之意究竟如何,我这个凡夫俗子已不得而知。因为前者是物质的,功利的,可以感知; 后者是玄妙的,超脱的,难以意会。对于一直在宦海中浮沉几十年的文彦博来说,他只能看重前者,难以领会后者。
故而末联颇而内疚地自责道:“心知一宿犹难觉,花藏重寻贝叶书。”觉,觉悟,本佛家语,谓体悟佛性之真谛。花,梵语曰补逝波(Puspa),为六种供物之一,即万行开敷而庄严佛果也。贝叶,即贝多罗树叶,印度人多写佛经于贝叶。两句意谓: 我这个俗孽甚深的人,知道仅仅在少林寺住一宿是难以体悟佛之真谛的; 且待日后好好地翻阅佛经,钻研佛理吧。
诗人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他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矛盾徬徨的思想感情,流露出他对自己未能摆脱尘俗体悟禅机的怅惘。诗中显露了诗人欲出不能欲进不能的矛盾心理。诗写得朴直,韵味淡薄,但对于我们认识禅宗对于北宋士大夫心态的影响,有一定意义故选评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