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文钞《臣事策六》原文全文

臣事策六

厉群臣

圣人之治天下,常使人有孜孜不已之意。下自一介之民,与凡百执事之人,咸愿竭其力以自附于上。而上至公卿大夫,虽其甚尊,志得意满,无所求望,而亦莫不劳苦其思虑,日夜求进而不息。至有一沐而三握,一饭而三吐,食不暇饱,卧不暇暖,汲汲于事,常若有所未足者。是以天下之事,小大毕举,无所废败,而上之人,可以不劳力而万事皆理。

昔者世之隆替,臣尝已略观之矣。当尧舜之时,洚水横流,民不粒食,事变繁多,灾害并兴,而尧舜之身至于垂拱而无为。何者?天下之人,各为之用力而不辞也。至于末世,海内乂安,四方无虞,人生于其间,其势皆有荒怠之心。各安其所而不愿有所兴作,故天下渐以衰惫而不振。《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夫国之所以至于亡者,惟其旧而无以新之欤?天下旧而不复新,则其事业有所断而不复续。当此之时,而不知与之相期于长久不已之道,而时作其怠惰之气,则天下之事几乎息矣。

嗟夫!道路之人,使之趋十里而与之百钱,则十里而止;使之趋百里而与之千钱,则百里而止。何者?所与期者,止于十里与百里,而其利亦止于此而已。今世之士,何以异此?出于布衣者,其志不过一命之禄。既命,则忘其布衣之学。仕于州县者,其志不过于改官之宠。官既改,则丧其州县之节。自是以上,因循递迁,十有余年之间,则其势自至于郡守,此不待有所修饰而至者,其志极矣。幸而其间有欲持此奋厉之心,然后其意稍广,而不肯自弃于贪污之党,外自漕刑,内自台谏馆阁,而至于两制,亦又极矣。又幸而有求为宰相者,则其志又益广,至于宰相而极矣。盖天子之所以使天下慕悦而乐为吾用者,下自一命之臣,而上至于宰相,其节级相次者,有四而已。彼其一命者,或无望于改官;郡守者,或无望于两制;两制者,或无望于宰相;而为宰相者,无所复望。则各安于其所,而谁肯为天子尽力者?

且夫世之士大夫,如此其众也;仁人君子,如此其不少也。而臣何敢妄有以诋之哉?盖臣闻之,方今之人,其已改官者,其廉隅节干之效,常不若其在州县之时;而为两制者,其慷慨劲挺之操,常不若其为漕刑、台谏之日。虽其奇才伟人,卓然特立、不为利变者,固不在此,而世之为此者,亦已众矣。

夫以爵禄而劝天下,爵禄已极,则人之怠心生;以术使天下,则天下之人终身奔走而不知止。昔者汉之官吏,自县令而为刺史,自刺史而为郡守,自郡守而为九卿,自九卿而为三公,自下而上,至于人臣之极者,亦有四而已。然当此之时,吏久于官而不知厌。方今朝廷郡县之职,列级分等,不可胜数,从其下而为之,三岁而一迁,至于终身,可以无倦矣,而人亦各自知其分之所止。而清高显荣者,虽至老死而不可辄入,是以在位者皆懈而不自奋。何者?彼能通其君臣之欢,坦然其无高下峻绝不可攀援之势。而吾则不然。

今天下之小臣,因其朝见而劳其勤苦,丁宁访问以开导其心志,且时择其尤勤劳者,有以赐予之,使知朝廷之不甚远,而容有冀于其间。上之大吏时召而赐之,闲燕与之讲论政事,而勉之于功名,相邀于后世不朽之际,与夫子孙皆享其福之利。时亦有以督责其荒怠弛废之愆,使之有所愧耻于天子之恩意,而不倦于事。此岂非臣所谓奔走天下之术欤?

茅鹿门曰: 此篇议论,大略与世之论考课资格者相参。

张孝先曰: 此策极诋当时窃禄苟安之辈,以为既得所愿,则不肯复有所建立。至譬之道路佣工之人,百里千里,惟视其钱之多少而已。故州县志在于改官,既得改官,而廉隅节干之效,常不如前。漕刑、台谏志在于两制,既为两制,而慷慨劲挺之操,已变其节。噫,臣子报称之义,固如是乎!但欲振作之,亦在乎严黜陟之典而已。谓以术奔走天下,恐不足以救其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