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永遇乐》爱情诗词赏析

苏轼·永遇乐》爱情诗词原文与赏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泄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盼盼守节燕子楼,在唐代曾是十分凄艳的爱情故事。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燕子楼在徐州郡舍后(见《西清诗话》)。盼盼,旧说为唐节度使张建封的侍儿,实为其子张愔侍儿。张愔卒,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张氏旧第燕子楼十余年。白居易据此写《燕子楼诗三首并序》,故这段爱情故事流布愈广。据《苏诗总案》云,这首《永遇乐》作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时苏轼知徐州。

上片写夜景,极写其静。“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秋夜的优美、清凉。仅八个字就概括了月华千里的银色世界。“清景无限”四字,又似上两句的抽象补充,令人回味、遐思。接着作者又用“曲港跳鱼”“圆荷泄露”两种极细微的声音来反衬夜景的宁静。游鱼在曲港中欢快跳跃,露珠在圆润的荷叶上流泄,玲珑透剔,却被作者所感觉,足见秋夜寂静,也是作者“以动写静”的高明之处。但这等美景却“寂寞无人见”! 这一句便给牧歌的温馨笼罩上压抑的气氛。远处传来三更鼓声,在深夜之中格外清晰;一片树叶坠落,发出金石一般的声音,把作者从梦魂中惊醒。紞如,拟鼓声之辞,《晋书·邓攸传》“一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铿然,形容金石之声;梦云,指男女遇合之事,见宋玉《高唐赋》。这三句继续写秋夜之静,复以三鼓、落叶衬托。作者夜宿燕子楼,梦见唐代那美人盼盼,自然为她所感伤,在词中并未描绘盼盼的芳容,仅仅“黯黯梦云惊断”一句带过。梦云惊断,借遇合之事不谐,喻作者仕途不畅。后三句,作者欲重温梦境,已是“重寻无处”了。作者有感于盼盼的身世,联想自己的坎坷遭遇,自然为下片抒发“古今如梦”的感慨做了铺垫。

过片三句,尽道官游生涯之无聊、苦闷。苏轼的思想中长期潜在着遁迹林泉、逃避现实的因素。他生活在北宋中期,其初入仕途时,国势已呈严重危机。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苏轼予以反对,从此卷入政治斗争漩涡。因此,这段时间的作品充满厌倦仕途、盼归田园的情绪。念及岁月蹉跎,不禁发出“天涯倦客”的由衷感叹。而且“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物是人非,昔日美人不复存在,燕子楼空空如也。作者由此“顿悟”,古往今来,真如一场春梦,可惜无人从梦中觉醒,一生追逐名利,不过是留些旧欢新怨给后人罢了。“古今如梦”三句,乃是本词的主旨,也是苏轼思想感情的充分流露。虽然消极,近于颓废,却自有其历史背景。尾三句则表现作者的迷惘,今日我为“燕子楼空”而感伤,他日谁又能在黄楼,对着夜空,为我浩叹呢? 黄楼,苏轼守徐州时所建,楼在彭城东门上。苏轼曾说“郡有厅事,俗谓霸王厅,相传不可坐。仆拆之以盖黄楼。”(见《答范淳甫》诗自注》)。由此可知苏轼建黄楼堪称“壮举”。可是,面对燕子楼,作者满溢怀古幽情,不能不感慨黄楼的将来了。

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之作,因而未记梦盼盼之事详,只是由此而引发感慨。作者没有停留在盼盼的爱情故事本身,而是抒发自己的抑郁怀抱,使全词充满怀古伤今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