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寄内》爱情诗词赏析

白居易·寄内》爱情词原文与赏析

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

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白居易三十六岁时,才与杨虞卿的从妹结婚。婚后,他们夫妻俩的感情一直很好。诗人在新婚不久写的一首《赠内》诗云:“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此后,白居易有《赠内》、《赠内子》、《偶吟赠妻》等多首诗作,可见他与妻子互敬互爱伉俪情深的感情。诗人对于男女爱情,有极进步的看法,他反对用金钱、势力欺压妇女,玩弄妇女,歌颂坚贞专一的爱情。诗人正是以自己真纯的夫妻关系,实践了自己的进步主张。

元和六年四月初,诗人的母亲陈太夫人病故,诗人怀着对慈母的忧伤,由京兆府户曹参军任上回到下邦(陕西渭南附近)故乡守孝。这首诗,就是诗人居于下邦时寄赠自己的妻子的。

诗人是这年春天回到下邦的,所以首句的“条桑初绿”,正是春天的特征。“即为别”三字,说明登程的仓促。大概是消息来得突然,匆匆上路罢? 桑条初绿时节,春风骀荡,景色媚人。这个时节,本是夫妻偕伉、郊游赏春的大好时光。然而诗人却不可能了。从一个“即”字,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夫妻匆匆话别的情景,又可感觉出诗人孝敬慈母的一片孝心。第二句,“柿叶半红”,是时已深秋。桑树柿树,是诗人故乡渭南一带最常见的树。以“条桑”、“柿叶”入诗,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大概诗人写此诗是在深秋时节,离开妻子只不过半年,但是看到柿叶半红,不由得怀念起匆匆离别的妻子来。古代孝子守丧,为期三年,这一点,诗人不会不知道。而今时唯深秋,诗人便觉“犹未归”,不是怨守孝时间之长,而是心里惦念着妻子,由此产生了时间流逝的缓慢感与会面的急切感来。一二两句对仗工整,虽不露痕迹,已透出真性。

白居易的一生在政治上历尽了坎坷。就是步入仕途后的这几年中,因他屡陈朝政,指责时弊,直言敢谏,遭到了黑暗势力的重压。虽然诗人并不因此畏葸退却,仍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行勇猛的奋斗,但是回想起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心里未免感到烦闷。所以,他是带着政治上的苦闷心情回到故乡去的,想借此丁忧之期,摆脱那缠人的烦恼,每日与农民着一样的布衣,吃一样的蔬食,垂钓阅读于渭水之滨。他到稼场上去看农民收获,到村居中去饮酒聊天。在那里,诗人不但了解到农民的真实生活,也感受到他们质朴纯洁的爱情。“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就是他们夫妻恩爱的真实写照。“不如”二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波澜。这些纯朴的田夫村妇,虽然贫贱,却夫妻恩爱、体贴关照。诗人在《赠内》诗中,也曾表示要学黔娄冀缺,甘守贫贱,愿效梁鸿、孟光,相敬如宾。可是,想到自己这些年宦海浮沉,奔波仕途,虽是一个读书知礼之人,还不如村妇疼爱对方呢。所以,这两句诗,既有对纯真爱情的歌颂,对妻子的深情和深深的内疚,又有对碌碌宦海风云险恶的厌弃。只是这复杂的感情,含而不露地融化在这二句白描式的诗句中。

白居易的诗歌,浅白平实,“老妪能解”。这首诗也不例外。全诗不用典故,纯用白描,极其自然,写出了对妻子的真实感情与内心的感慨。刘熙载说:“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艺概》)此诗平白如话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