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惠民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玉点香球,尽日东风不满楼。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夏完淳
夏完淳的这首《采桑子》,大约写于他十七岁殉难前逃亡之际。他十四岁随父起兵抗清,十五岁时其父殉难,十六岁时又随师陈子龙、岳父钱栴重组义军抗清。从这首词写的情景判断,极有可能是他遭捕之前的作品。全词情哀境惨,抒发了国亡家破的巨恨深愁。
词的一、二两句为第一层,写外景。一写空中,一写地面。“片风”,小风。“丝雨”,小雨。“烟絮”,是飘飞于濛濛雾雨中的柳絮。词人用一“笼”字,将“风”“雨”与“柳絮”联系起来,告诉读者,这是风雨中的残花败絮。是写的空中景象。在风吹雨打之下,落到地面的飞絮是一种什么情状呢?恰似那“玉点香球”啊!初坠地者为“点”,在风雨的作用之下则聚“点”成“球”。而“玉”字写出了“点”的色泽;“香”字传达出“球”的芬芳气息。这“玉点香球”本应该“质本洁来还洁去”,居然在阴霾重压之下饱受风雨的摧残。词人的惜玉怜香之意,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表现手法,极似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昭示了词人在时代风雨的摧残之下,仍然保持其玉洁香飘的高尚情操。三、四两句为第二层。用迭句承接上层意脉,包括以下含义:一是表现了作者对于零落成泥的“玉点香球”的惋惜之情。二是表现了作者在室内观看户外残春景象的方位与情状。三是表现了作者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诗句)的感受。室外一片残春景象,室内的春风也逐渐衰微,自然界的春天即将结束,谁有回天之力能驻景留芳呢?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得极为密切。
下片着重抒怀。清兵于顺治二年(1645)三月破扬州,屠城十日。五月入南京,六月陷杭州,七月攻嘉定,屠城三次。八月占领松江,夏完淳之父殉难。顺治三年(1646),吴易兵败,完淳逃亡。这些史实,即是“亡国伤心事”一语的注脚。五、六两句即第三层饱含着词人国亡家破的巨恨深仇。明朝大批爱国志士,虽有誓图复国的雄心,但终究抵挡不了清人铁骑的严酷现实,终日在逃避捕杀的命运,这就是“暗将”二字的具体内容。“诉与东流”一语,既点明此时救亡之事“诉与”无人,又暗示了复明大业如东逝之江水,极少回旋境地。此情此景,所以逼出最后一层:“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显然词人是化用李煜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明确的意识到,李煜《虞美人》词中的亡国之哀,又历史地变成了他的切身感受。所不同者,一是亡国之君的哀叹,一是复国志士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