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莹《赠梁任父同年》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张小莹

列国纵横六七帝, 斯文兴废五千年。

黄人捧日撑空起, 要放光明照大千。

寸寸河山寸寸金, 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黄遵宪

组诗《赠梁任父同年》六首(这里选了两首)写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公度从新加坡领事任回国的第二年。时值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正掀起第二次侵略中国的狂潮,他深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忧虑。回国以后他积极参加变法维新运动,希望改革能使祖国富强。第一年他参加了北京以改良政治为目的的强学会,但该会很快就被禁止活动,他为此非常气愤。他“谋再振之,以报馆为始倡”,决定创办《时务报》为维新变法运动呐喊,第二年三月他致书梁启超,特邀其为《时务报》主笔,后来又作组诗六首相赠。

梁启超是变法维新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他于光绪“十五年(1889),举于乡”与黄遵宪并非同年,题称“同年”是从遵宪与任父为同年中的季弟遵楷之称,以示尊重。

《赠梁任父同年》(其一)透过诗人对祖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回顾,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炽热情怀和深沉忧虑及对维新变法运动的热烈赞颂和坚定信心。

首句从回顾中华历史入手,诗人感慨地看到从战国时代起,群雄逐鹿,争为统一大业的霸主,开始了以中央集权为特色的封建王朝的更替。“纵横”即“合纵联横”,既指当时七雄争霸的战略战术,也是列国纷争的形象写照。二句是对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总结,“斯文”原指儒者或文人,在此统指历史文化。“兴废”一词是用得很有深意的,它表现了一个清醒的诗人回顾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深沉、复杂的心情。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灿烂、辉煌的一面,使人感到骄傲自豪。但江山的更替、朝代的兴亡,却又令人唏嘘感慨。特别是近代中国逐渐衰败,备受列强侵略的事实引起诗人的沉思。对比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他看到了祖国的封建落后,因而感到改革政治,振兴中华势在必行。

正是基于对祖国现实的这种清醒认识,黄遵宪变法图强的决心更加坚定。他认为“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自注》)为了推行改革的理论,他创办《时务报》开始了变法维新的宣传舆论。改革的声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朦胧的希望。此后他在湖南长沙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更使古老沉闷的中国大地呈现了一线生机。诗人此时的情思是激昂豪迈的,后两句诗显得非常开阔,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宏大气势。他引用《太平御览·符瑞图》黄人捧日的典故,歌颂维新大业,表示变法的坚定决心。“黄人捧日撑空起”,维新志士的变法运动就好象黄人捧日一样奇伟辉煌。“黄人”在此是指变法维新志士,也可指一切对祖国富强怀有赤诚奉献之心的爱国人士。黄遵宪任外交官十数年,足迹遍四大洲,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特别是亲见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繁荣富强,使他坚信维新变法也会给自己祖国带来光明灿烂的前途。“要放光明照大千”,就是这种信念自心底发出的呼唤。“大千”是佛家语,即大千世界。在此意指全中国。这两句诗语气坚定,可以振聋发聩。对梁启超而言,更是充满鼓励和期待。

黄诗“大气包举、天骨开张”很具气势,本诗即是一例,虽然只有四句的小诗,却以长篇古风的笔势写就,气魄恢宏,开合自如。下一首写诗人对梁启超的深切期望。并表述了诗人的深忧和他自己泣血报国的情怀。

首句用典,本事见《金史·左企弓传》:“太祖既定燕……企弓献诗。略曰:‘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黄遵宪在此引用为:“寸寸河山寸寸金”,更具强调意味,也更显得抑郁沉痛。鸦片战争以来,列强接连发动多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屡战屡败,结果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的大好河山被外敌宰割得支离破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寸寸”正点出当时国土被瓜分豆剖的悲惨国情。诗人为此肝肠寸断,痛心疾首,以至“时时发狂疾,痛洒忧天泪”,(《还怀再呈霭人樵野丈》)他深切地感到寸寸国土都是珍贵的,祖国的版图应该是完整统一的,但是清政府根本无力保卫领土的完整,他对清朝已经绝望。“离分割力谁任”“(kuā)离”即华离,有分割之意。那么阻止分割中国的千金良方何在?救亡图强的责任谁有能力承担?言外之意很清楚,就是希望任父出来和自己、和维新变法的同志一起承担这个重任。

后两句诗进一步表达出诗人这种要竭尽所能死而后已的报国情怀。“精卫填海”是常见典故。上句是化用杜甫《杜鹃》诗“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意,表述自己的报国情怀,内涵深遽广大,令人读后内心激荡感奋。

黄遵宪作诗,词汇取材非常广泛。他既主张诗歌创作的口语化、通俗化,也能很好地继承传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无所不取。此外他的一些诗擅长使事用典,以上两首可为例证,却精确贴切,雅驯得体,显示了黄遵宪诗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