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思宇
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文天祥
《永乐大典》收入此词,题作“王夫人至燕题驿中云,中原传诵,惜末句欠商量,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即王清惠,她在南宋末年被选入宫,为昭仪(宫中女官名),临安(今杭州,南宋都城)陷落,随同恭帝(赵)、全太后等被元军掳入燕京(今北京),途中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夷山馆驿壁上题《满江红》词(见本书),末三句为“若嫦娥、于我肯从容,从圆缺”,意思是说,如果嫦娥容许她相随,她愿去月宫生活。表现了她不愿意留在人间,也就是不肯向元军低头。文天祥认为这几句欠考虑,可能觉得王夫人撇开君后独往月宫,意思不好,所以代她重作了上面这首词。
代作,即代拟之作,就是用别人的口吻写诗作词。文天祥的这首《满江红》,就是用王夫人的口吻,写她被掳入燕的亡国之恨,借以表达文天祥本人的爱国感情。
这是一首步韵之作,全用王夫人原作的韵,上片写王夫人北上途中的痛苦心情。一开头先从途中情景写起。晋石崇《王明君(即昭君)辞序》云:“昔公主(指汉武帝时江都公主刘细君)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这样)也。”杜甫《咏怀古迹》咏王昭君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词的开头三句,就引用昭君远嫁匈奴的事,喻指王夫人被掳北上。“胡沙外”,谓胡沙之外,极言其远,指元军旧居之大漠之地。““风色”,风光物色。“怎生风色”犹言风光怎样。遍地胡沙,已经非常荒瘠;胡沙之外,自然更加荒凉。这三句用哀怨的琵琶声和胡地的荒凉景色;把王夫人的凄凉心情渲染得更加强烈。下面四句回叙离开临安时的悲惨场面。“姚黄”是牡丹的名贵品种,出于姚姓民家。词中喻指王夫人。“仙阙”喻指南宋宫廷。“王母”指传说中的仙人西王母,词中喻指宋皇太后全氏。“欢阑”即欢意销歇。“琼宴”是盛美的宴会。《穆天子传》云:“天子(指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太后被俘,自然再也不会有瑶池开宴的事。“仙人”指汉建章宫手托承露盘的铜人。“金盘”指承露盘。《三辅黄图》:“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撤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后因以铜人坠泪喻亡国之恨。词中引用,既以悲悼南宋之亡,也用来渲染王夫人和全氏离开临安时的悲痛心情。歇拍三句又回到眼前。据《明皇杂录》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难西蜀,行至斜谷谷口,在栈道中闻铃声与雨声相应,因为悼念在马嵬缢死的杨贵妃,采其声作《雨霖铃》曲以寄恨。词中以唐玄宗比宋恭帝,那行宫中半夜的雨声和铃声,仿佛也在向他诉说亡国的悲恨。
下片紧接上片词意,前八句一气贯注,抒写亡国的悲愤。“彩云散,香尘灭”,这既是王夫人悲叹自己的美好宫庭生活已经结束,也是在悲叹南宋的繁华景象已经消失。《晋书·索靖传》载,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皇宫门前的铜驼说:“会见汝在荆棘中耳!”“铜驼恨”即亡国恨。“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是用张巡的故事。《旧唐书·张巡传》载,张巡被俘后,安禄山部将尹子奇问张巡说:“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张巡答道:“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奇大怒,用刀抉其口齿,仅存其齿三四个,张巡犹大骂不止。词中引用,写南宋人民对元军的仇恨,歌颂了他们同敌人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昭阳”为汉代后宫的殿名,“铜雀”即铜雀台,魏武帝曹操所建,置妓妾于其中,因楼顶铸有铜雀得名,故址在今河南临漳西南,它们都代指南宋的宫殿。两句是说,王夫人和全太后等南宋后妃被掳北上,他们回首南望,见昔日的宫殿,人去屋空,惟有落日秋月的映照,一片荒凉,因而伤心不已。最后三句写王夫人的坚贞不屈。“天家”,指皇帝,皇帝自命为天子,以天下为家。“金瓯缺”比喻山河破碎。“金瓯”即金盆,古人常用来比喻完整坚固的国家。词意是说,我(王夫人)不愿意象皇帝使山河破碎那样,亏损自己的名节,而要保全自己的节操。把自己的名节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民族气节,还抒发了亡国之恨,使结尾更加悲慨激越,震撼人心。
这首词充满爱国激情,写的是王夫人,实际也是文天祥内心世界的自白,表现了他的民族英雄的本色。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这首词的最大特色。词中用哀怨的琵琶,流泪的仙人,如泣如诉的雨声和铃声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物,反复烘托渲染,深化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气氛,读之令人欷歔悲叹,感动不置。清刘熙载《艺概·词概》谓“文文山(天祥)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变之正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联系到文天祥受命于南宋危亡之际,转战各地,最后以身殉国的事迹来读此词,就能体会到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