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均《出自蓟北门行》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徐培均

虏阵横北荒, 胡星耀精芒。

羽书速惊电, 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 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 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 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幕, 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 开营紫寒旁。

孟冬风沙紧, 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 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 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 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 行歌归咸阳。

李白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歌。《乐府古题要解》云:“《出自蓟北门行》其词与《从军行》同,而兼言燕蓟风物,及突骑悍勇之状。”李白天才纵逸,喜用乐府旧题反映现实。这首诗可谓旧瓶装新酒,非常准确地描绘了当时的民族矛盾,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怀

要分析此诗的内涵,必须了解它产生的背景。元人萧士赟说:“太白此词则必为开元、天宝之际,命将征伐吐谷浑、奚怒、吐蕃而作也。”(见元刊《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考《旧唐书·吐蕃传》,开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吐蕃袭石堡城,节度使盖嘉运不能守,玄宗愤之。逮至天宝七载,以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攻而拔之,以石堡城为神武军。时间倒与萧说相当。至于吐谷浑,早在高宗时已为吐蕃所并,此时已不复为患了。奚怒即奚国,《旧唐书·北狄传》云:“盖匈奴之别种也,所居亦鲜卑故地。”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曾奉诏讨叛奚,胜利而还。李白此诗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写作的,很难说具体指那一次战争,但他却紧紧地把握住时代精神,歌颂了战争的正义性。在他的笔下,敌寇的猖狂,君王的英断,将士的骁勇,北方的苦寒,战斗的艰辛,都写得栩栩如生,读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禁使人热血沸腾,恨不能参加这场保卫祖国的战斗。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以抒情诗为主流,叙事诗极为罕见。李白此诗却以叙事以主,起首六句是写胡兵的入侵,边境的报警和出师反击的准备。其中“北荒”,是泛指西、北二边。《旧唐书·北狄传》贞观二年:“太宗至灵州……北荒悉平。”所指略同。在这一段中渲染了大敌当前的紧张气氛,为下文作了有力的铺垫。“明主”以下八句,写君王决策,将军出征。这里的“明主”,当指玄宗。史称玄宗“长辔远驭,志在于升平”,“西蕃君长,越绳桥而竟款玉关;北狄酋渠,捐毳幕而争趋雁塞。”(《旧唐书·本纪》)开元、天宝之际,他确是一位明主。天宝初,李白入京供奉翰林,曾受到玄宗赏识。因此在这里他把玄宗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完美:他为胡兵犯境而坐不安席,他手按宝剑而神采飞扬。特别是“推毂出猛将”一句,更突出了他的英明果断。按“推毂”语出《汉书·冯唐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跽而推毂曰:阃以内寡人制之,阃以外将军制之。”把阃外大权授予将军,让他便宜行事,这是一位多么贤明的皇帝。萧士赟谓此诗“有颂之体焉”(引同上),确是指出了李白的命意所在。诗人怀着满腔热情歌颂了一代英明之主,其体仿佛“美盛德之形容”的《周颂》和《鲁颂》。接着诗人写将军在旗帜如云、戎车成行的盛况下,浩浩荡荡出征。威武的士兵冲越浩瀚的沙漠(幕通漠),凛冽的杀气上凌苍穹。他的军队一直追击到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见《后汉书》章怀太子注)下面,又在紫塞(长城之别名)旁安营扎寨。这样的描写,既符合乐府古题关于“突骑悍勇之状”的要求,又表现了唐代将士勇猛作战的声威。

“孟冬”以下六句,写塞上的自然气候和艰苦卓越的战斗。前文着重叙事,此处则将叙事与写景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如云的旌旗在猛烈的风沙吹拂中被撕成碎片,此句与岑参的“风掣红旗冻不翻”,俱是描写塞上军旗的佳句,而景象亦自有异。“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凄凉而又悲壮。这时青海(或瀚海)上挂着一轮冷月,战士们吹着悲凉的军号,而身上的军衣则裹着冰霜。在此艰苦环境中,战士们仍奋勇作战:“挥刀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如果没有报国壮志、爱国精神,那是很难做到的。

最后四句写这场反击战的胜利。单(音禅chán)于,原指匈奴的君长。《汉书·匈奴传》:“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置左右贤王……”“胡虏”的君王被悉数荡平,部下士卒东逃西散,于是将军得胜回朝,唱着一路凯歌从古都咸阳回到长安,向天子报功。

全诗层次鲜明,结构严谨,在叙述故事中有起有伏,有激烈的动的场面,也有凄清的静的景象。虽主要为叙事,但诗人的感情——对入侵者的仇恨,对唐王朝的热爱,都渗透在字里行间。因此说,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