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张巡·闻笛》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张巡·闻笛》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注释】 ①岧峣(tiaoyao): 高峻、高耸。虏骑 (ji): 指敌方的骑兵。虏,对敌人的蔑称。②风尘: 指兵尘。《汉书·终军传》: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天地心: 谓天地公平之心。《后汉书·光武帝纪》: “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③边月: 边塞所见之月。蔡琰 《胡笳十八拍》: “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李白 《塞下曲》: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阵云: 浓重厚积形如战阵之云,古人以为战争之兆。《史记·天官书》: “阵云如立垣。” 高适 《燕歌行》: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鉴赏】 此诗作于至德二年(757),就诗中透露的信息看,或略早于《守睢阳作》。作者怀有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干,且重义尚气节,耻于阿附权贵。安史叛乱之初气焰甚盛,许多官员将领降贼,张巡亦被长官胁迫以伪职。但他大义凛然,率众抗命,起兵讨贼,相从者不过千余人。后与贾贲合兵,也才两千人,却抗击了数十倍于己的贼兵,并取得辉煌的胜利。至德二年初,他入睢阳与太守许远合兵,仅数千人,时贼兵聚十余万众攻城。《新唐书》本传曰: “巡励士困守,日中二十战,气不衰。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可见张巡为挽救国家危亡,早已置生死于度外,自然当仁不让地肩负起领导抗敌守城的重任。即史传所称 “气志高迈略细节”,“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诗如其人,临危不惧,显现出英雄本色。

首联、颔联一近一远,写城头所见。首联工于发端,气势磅礴。重兵压境,孤城困守,情势危迫,但诗句却谓城墙高峻,守城将士居高俯瞰,但见贼兵蜂拥蚁附于城阴之下。在这里作者没有费过多的笔墨,但将军守御方略之高明严谨、军士众志成城之赤忱忠勇,以及正义之师藐视一切丑类、誓与危城共存亡的决心和信念尽在不言中。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比别人更多一层忧虑: 放眼望去,满目贼兵营垒和军马兵尘,其势甚盛,其他战场亦频频传来不利的消息,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吉凶未卜,颔联即形象地流露了这深层的忧患意识。“安知”一句反问,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对朝政和社会危机的反思,也承上启下,表达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满腔悲愤。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所谓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其中包含的是对民族命运和苍生福祉的关注,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以及 “君子”气节操守的自我完善。诗的颈联转向更广阔的时空,浓缩了数月来无数次艰苦卓绝的血战。“边月近”,点明是与民族的敌人抗争,睢阳原非边城,但此时却成了抗敌救国的前沿。“阵云深” 不仅烘托出战斗场面之惨烈,且预示了更为悲壮的血战还在后面。尾联以 “遥闻横笛音” 作结,展现了作者不惜马革裹尸,视死如归的坦荡胸怀。将军每早每晚上城巡视,耳中只听得远处传来凄清的笛声,“横笛”是胡乐,不免使人联想到项王兵困垓下,夜半惟闻四面楚歌之时。英雄末路,忠义不渝,方可称生为人杰,死为鬼雄。作者坦然置身于穷凶极恶的强敌重围之中,不惊不惧,正与首联 “临”字相呼应。

全诗气度恢弘,声韵铿锵,对仗工稳,起承转合颇循法度。读其诗,当能想见其为人。

文章作者:王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