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陈子龙·辽事杂诗·八首·其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陈子龙·辽事杂诗·八首·其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卢龙雄塞倚天开,十载三逢敌骑来。

碛里角声摇日月,回中烽色动楼台。

陵园白露年年满,城郭青磷夜夜哀。

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谁是出群才。

【注释】 ①卢龙塞:在今河北省迂安县西北。②碛 (qi): 沙漠。回中: 指回中宫,秦建,在今甘肃固原县境内。③陵园: 明帝诸陵在今北京昌平天寿山,崇祯九年秋,清兵由此进逼北京。④樽俎 (zu): 盛酒肉的器具,此处是 “折冲樽俎” 的省称。任樽俎: 指凭和谈退敌。

【鉴赏】 1616年,女真族建国号 “后金”,势力日趋强大,不断内侵,成为明朝东北边境的严重威胁。而明王朝时战时和,抵挡无力。诗人为国家前途担忧,在崇祯十年 (1637) 前后,写下组诗 《辽事杂诗》八首,慨叹救国无人。“辽事”,即辽东边事。这一首为清兵侵入关内而发,抒写了对国势危急的忧虑。

首联起势突兀雄奇,上句先言明王朝边塞之险要,意即凭此雄关尚可御敌;下句却笔锋一转,道出在十年中,清兵就有三次入关,说明敌军势力之盛。两相对比,敌强我弱,边关危急的形势已清晰可见。颔联紧承上文,写清兵破关后长驱而入,直逼京师,角声阵阵,尘沙滚滚,遮天蔽日,其势难挡,明王朝在京师附近的行宫也摇摇欲坠。角声衬烽色,一敌一我,表明敌军逼近,情势更显危急。颈联以沉重的笔调写出作为王朝象征的帝陵的荒芜,城郭的破废和子民的家破人亡,通过描绘这些有表征意义的景物,说明国家已濒临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经过前面的铺垫,尾联便自然落脚到国家前途上。诗人不无讽意地写道: 朝中诸公不仅不力战,却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于外交谈判,然而根据当前形势,这又岂是可行之策?尾句化用杜甫 《诸将》“安危须仗出群才” 诗意,曲折地表明了诗人自己的主张,渴望有杰出的军事人才,通过武力抵抗,驱逐入侵者,恢复河山。

全诗结构严谨,描述精要,层层递进。风格沉郁悲壮,苍劲雄奇,爱国之情,深蕴其间。

文章作者:李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