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城市诗词 慈城

慈城《慈溪“考霸”》

慈溪“考霸”

“考霸”是一个新词,指那些频繁参加考试而且成绩优异的人。这里说的“考霸”,是指古代慈城地区那些参加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前三名,或举人第一名,以及多次参加考试,考到六七十岁终于考中进士的人。《孝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些“考霸”的慈孝意义就在于显亲扬名。

姚涞,正德十一年(1516)乡试第七名,嘉靖二年(1523)礼部会试第二名,殿试状元。在他考中状元之时,正好他的父亲姚镆从延绥立功还朝,荣升工部左侍郎,父子二人同在金銮殿上谢恩,一时荣耀无比,天下读书人都羡慕得不行。

历史上有关于姚涞的三个神话传说,意在说他天命不凡。第一个说他出生时,其母张氏梦见吞吃了太阳的光华,又梦见五色鸟飞入她怀中。第二个说他坐船进京赶考,船与迎面渔船碰撞发出巨响,他问怎么回事,船夫答曰:“簖船摇来撞头。”“摇来”是他名字的谐音,“撞头”是“状头”,也就是状元的谐音,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姚涞状头”,于是这一届状元必定归他了。第三个说他曾经寒窗苦读,忽有一美女授以玉髓丸曰:“助君掇高科。”他吃下玉髓丸,果然中了状元。

袁炜,乡试举人第二名,嘉靖十七年(1538)会试第一名,殿试探花,为此他刻了一方印章,是一条上联,曰“天下一二三人”,一直没人能对出下联。

孔庙开笔礼

关于袁炜的传说有两个。一是说他少年天才,五岁就能对对子,有人考他上联“书生寻石蟹”,他张口就对“学士跨金龙”,口气非凡,那时就有人预言这小孩一定能做大官。二是说他是黑龙投胎,在他出生那年,父母同时梦见一条黑龙降于家,当时他父亲就说:“若生儿,当非常,必亢吾宗。”果不出所料。

袁炜最擅长的本事在于写青词,每次都能让嘉靖皇帝满意。有一次皇帝的宠物猫死了,皇帝很心痛,竟然要身边的大臣们为死猫写一篇悼词。大臣们都觉得难以下笔,或认为写这样的悼词有失大臣身份。只有袁炜写的祭文最好,其中有“化狮成龙”这样的妙句,意思是说这只狮猫侍奉皇帝有功,已经升天变成一条天龙了。就像我们熟知的《西游记》白龙马保唐僧有功,被佛祖封为八部天龙一样。皇帝看了很满意,从此袁炜一路高升,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从一个侍读学士做到了一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袁炜还创作过一副极力歌颂嘉靖皇帝的著名对联:“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这副对联看起来很华美,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嘉靖皇帝与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并列,还有什么洛水的龟、岐山的凤凰,都来表示祝贺,祝愿皇帝长生不老。因为袁炜擅长写青词,时人就讽刺他是“青词宰相”,好像除了拍马屁,没有别的本事。其实袁炜至少还有一个本事,就是善于发现培养人才。他做考官时录取的前三名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后来都成了一品大学士,执掌朝政。又如他的廉洁,被《客越志》作者王穉登称为“古书中所称八百桑贤相,恐不过是”。

杨守勤,乡试举人第三名,万历三十二年(1604)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一名,这三次考试成绩又分别被称为经元、会元、状元,也可以称三元及第。他的考试成绩比姚涞、袁炜还要更胜一筹,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也更多。他的故事在《杨状元故居》一节中已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姜宸英,康熙三十六年(1697)殿试探花,这时他已经七十岁了。在此之前,他的才华早已名闻天下,可就是考运不佳。这次考试,又不知哪里格式弄错了,受卷官见了叹曰:“此老今年不第,将绝望而归耳。”怕他这次再考不上,有可能就活不到下次考试了,于是帮他改正了格式。卷子送到了康熙皇帝那里,皇帝也知道他的大名,说:“老名士了,积学能文,至老犹笃,可拔置第一甲第三名,以此规劝天下读书人。”是皇帝特批的第三名,以此激励天下读书人,要老当益壮,不要对科举失去信心。

同为“江南三布衣”的好友朱彝尊曾回忆姜宸英的一件趣事。宸英的文章、书法都很有名,却总也考不上进士。本来他已经被推荐进入国史馆,有朝廷发给俸禄,父母也得到追封,也算光宗耀祖了,可他还觉得不够,还要考。彝尊劝他不要考了,他听了生气不说话。宸英平生不吃猪肉,也讨厌别人吃。有一天彝尊和他开玩笑说:“假如有人写进士录取名单,对你说只要吃一盘蒸猪肉,就让你录取,你吃还是不吃?”宸英笑着说:“又不是有毒的马肝,为什么不吃?”为了能考上进士,他什么都能豁出去。《楚辞》说“年既老而不衰”,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啊。

裘琏,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时年72岁。比姜宸英考中进士时还大两岁。《溪上遗闻集录》记载了他被录取的经过。康熙皇帝在阅卷的时候忽然问侍从:“听说那天交卷的时候,有一个年纪很大的考生,因为考试失误痛哭流涕地走出来,知道他是谁吗?”侍从说是裘琏,皇帝又问:“裘琏考卷错在哪里?”答曰:“多写了几行。”“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皇帝说,“去拿来给朕看过。”侍从拿来考卷。皇帝才看了几行就说:“嗯,观点不错,字也很好,可以录取,而且名次还可以靠前一点。”侍从说:“二甲之前名次已经定了,只有三甲名次还没定。”于是就把他录取为三甲第一名,还特赐他“传胪”。清代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而裘琏只是三甲第一名,所以皇帝给他的荣誉是超过常规的。

裘琏和姜宸英两人命运差不多,祖上几代都是明朝大官,他们考清朝科举,一直考到七十多岁,都得到了康熙皇帝特别关照,最终都因为冤案死在清朝的监狱里。

尹志,早年因为家贫做米贩子。一日将贩米去外地,他雇的船停在西门外,没想到几个秀才强占了他雇的船,把他的行李扔到岸上,还骂他:“哪里来的小商贩,敢跟我们秀才抢船?”尹志不敢与他们争辩,心里却非常气愤,发誓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此他不做米贩子了,改名“志”,发奋读书,终于考中举人,做了知县,地位超过了那几位秀才。

慈城地区历史上还有几位考上没多久就英年早逝的“考霸”,如:王应选,万历二年(1574)进士,以廷对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未几卒;姚元凯,天启元年(1621)举浙江乡试第一,未仕而卒。

古时候妇孺皆知的戏曲《琵琶记》里有一句唱词:“你今日荣归故里,光耀祖宗,虽是他生前不能享你的禄养,死后亦得沾你的恩典。”真可谓说出了那些“考霸”之所以这么拼的重要原因:为了光前裕后,为了尽孝尽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