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守英《土壤》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庞守英

中篇小说。作者汪浙成、温小钰。最初发表于《收获》1980年第6期,后收入《1977——1980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单行本。作品描写的是三个知识分子自1958年夏天起二十多年来不同的生活命运。北京农学院学生去人民公社参加劳动归来,班长魏大雄作下乡总结。党员辛启明对总结中提到的小麦亩产三千斤的“成就”提出了更正,结果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魏大雄在党总支邱副书记的开导下,带头对辛启明上纲上线进行批判。不久,辛启明被定为“攻击三面红旗”、“配合右倾机会主义头子向党进攻”,开除了党籍,发落到边远的伊赫军垦农场监督劳动。黎珍与辛启明正处在热恋中,她对辛启明的遭遇理解、同情,但也无力改变他的处境,只有鼓励他好好劳动,等待他早日返回。辛启明在农场拼命干活,但终究未能回到学校参加毕业分配,只好留在沙漠的腹地长期生活。他给在北京工作的黎珍写信断绝了关系,在无限的痛苦与不尽的屈辱中,开始了对沙漠贫瘠土壤的研究。二十年后,善于趋炎附势的魏大雄已是这个农场的场长兼党委书记。他只顾个人眼前利益,不管沙漠土壤的耕休轮作,不管粮食成本的核算,把两万亩已有的土地全部耕种,达到了总产四百万斤的高指标,农场一跃成为先进典型。辛启明从改造土壤、保护土壤的科学态度出发,坚决反对魏大雄的做法。正在这时,黎珍作为部里派来的代表到农场落实国家商品粮基地。她在历经人世沧桑之后,变得沉稳老练。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她决定对农场情况如实向上级汇报,商品粮基地问题重新考虑。同时,她也决定在这里留下来,与辛启明一道,共同实现他们当年的理想。这篇作品写的是改造自然中的土壤,但是作者所要告诉人们的不仅于此,还有更艰难的,那便是改造社会的土壤,使辛启明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这也是作品的深刻性所在。在叙述方式上,作品采用了三个人物各自以第一人称分头叙述的方式,真实亲切,心理剖析细腻。此作被评为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