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耿光怡
报告文学。作者黄钢。刊登在1978年1月7日《人民日报》。李四光这位蜚声中外的地质科学家,同许多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一样,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在新中国诞生之际,冲破重重阻力,远渡重洋,回到了祖国。在归国途中,他写下了划时期的地质论文《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从理论上恢复了亚洲大陆在地质构造上的真实面貌。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从此,揭开了他科学事业的崭新篇章。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曾多次与李四光会晤,支持他从事地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勉励他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地质科学之路。李四光不负众望,他创建的第四纪冰川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尽管至今仍无定论,但冰川学理论的提出推动了地质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在地质力学上,他做出了更重要的贡献。他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开创了地质科学的新局面。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李四光带领地质工作者凭借自己的理论体系,潜心研究,在新华夏沉降带中找到了大庆、大港、胜利等大型油田,并在许多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李四光进行了长期探索,提出利用地质构造的活动性,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李四光一面从事地质力学的理论研究,一面注重实践应用。作为地质科学研究的高级领导者,他不顾年迈体衰,长年坚持深入基层,去野外地质队搞勘测,到边远区县抓地震预报。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不幸积劳成疾,1971年4月28日,李四光因动脉血管瘤破裂,医治无效逝世,终年82岁。这位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著名科学家,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步。生前他已经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了,这正是他一生追求的崇高境界。从李四光及地质工作的后继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亚洲大陆新崛起的地质之光。作品生动地记叙了一位科学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敢于攻克科学城堡,攀登世界高峰的先锋战士的形象。作品采用横纵交叉式结构。横向利用小标题,将科学家的一生经历和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分成几部分,形成一个个断面,专题叙述。标题的选择鲜明醒目,语言散淡平实。纵向以时间为线索,由远及近地叙述,既突出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事业上的成就,又着力刻画了他在理想境界中的不懈追求,探讨了他从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最终成为共产党员的内在成因。文章以叙述为主,适当地辅以必要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在地质力学的说明上,作者力图广泛介绍世界各国的研究情况,对比李四光的不同理论,从反面证实李四光在地质力学上的独特贡献,极有说服力。文章兼有一定的知识性,地质术语通俗简明,对人们粗疏地了解地质力学的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普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