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雅《东进序曲》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宣雅

八幕话剧。作者顾宝璋、所云平。最初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59年10月号上。该剧作以陈毅领导的中国革命史上有名的“黄桥之战”为背景,歌颂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抗日战争中间,由于各方面抗战力量的浴血奋战,迫使日军速战不得,乃求速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趁机策动反共高潮,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八路军、新四军。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形势,号召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力争战局好转。1940年夏,新四军江南部队为克服苏北地区投降危机,派挺进纵队渡江东进抗日。国民党驻江州苏鲁皖游击总指挥部已与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达成协议,配合日军的扫荡,欲把我纵队歼灭于黄桥。挺进纵队攻克了日军在桥头镇的据点,粉碎了顽固派的阴谋。挺进纵队根据中央的指示,派代表前往江州谈判。但国民党内战决心已定,谈判破裂,两军开始作战。挺进纵队最终掌握主动权,提出停战议和,使苏鲁皖部放弃反共投降阴谋,苏北危局得以扭转。该剧的时代背景、冲突的原因和部分人物都有原型,符合历史真实。但又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使剧情高潮迭起,引人入胜。特别是“舌战群顽”一幕中,主人公陈秉光面对顽敌无所畏惧的场面,使读者和观众目睹抗战英雄与顽固派的斗争,恰如身临其境,扣人心弦。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结合,使剧情错综复杂,饶有兴趣。剧中塑造了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陈秉光,司令员孟器宇等我军抗战将领的形象。特别是陈秉光作为新四军领导干部的典型人物形象,更富有迷人的丰采。剧作者始终将陈秉光置于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以使其在刀光剑影的尖锐斗争中表现出“高风亮节”。他出使泰州,在与国民党军政要员们的谈判中,虽身临险境而镇静自若,面对群顽而谈笑风生;既坚持党的抗战立场,又善于掌握政策和策略。剧中多侧面地展示出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和英雄气概,同时也充分表现了陈秉光大智大勇、耿介赤诚和光明磊落的性格特征。剧中人物刘玉坤,是国民党地方势力的代表,他生存在革命力量与白、伪之间,颇有所谓“斗争经验”,深知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剧作着重刻画了刘玉坤蛮横、狡诈的性格特征,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又与新四军抗日英雄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由此深化了剧作的主题思想。该剧的语言运用相当成功,主要是台词符合人物的自身要求,读(听)来生动感人,又意味深长;尤其是“舌战群顽”一场,表现了剧作者驾驭戏剧语言的高超才华。该剧曾被改编为同名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