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建英
长篇小说。作者赵树理。原载《人民文学》1955年1—4月号;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5月出版;外文出版社1957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3月北京第1版;1959年11月北京第2版。这是一篇描写农业合作化的作品。1952年9月的一个晚上,农村女青年王玉梅从夜校回来,发现哥哥王金生有一个奇怪的笔记本,上面写着:“高、大、好、剥、折、……”她与嫂子两人猜了许久,也未猜出谜底。后经金生解释才知——“高”是土改时得好处高的户;“大”是好几股合在一起的大家庭;“好”是土质特别好的户;“剥”是有轻微剥削的户。他根据这些不同的户采取不同的方针。金生是三里湾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全家一心一意走合作化的道路,唯有弟媳小俊受了母亲“能不够”的影响,闹着和金生分了家,并且变着法儿整治丈夫。金生的弟弟玉生性情有点象父亲,能做别人做不来的巧活,他因为创造发明曾获得县里奖的特等劳动模范的奖状。这天,玉生正忙着给农业社修场。而游逛一天的小俊却认为这是扯淡的事,并摔坏了玉生心爱的工具。玉生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吵闹,此刻,他想这日子不能过下去了,于是向农业社的组织提出了离婚。三里湾两个初中生灵芝和有翼正在相爱。他们虽然都在村的夜校里当教员,但两个家庭都没有参加农业社。灵芝的父亲范登高,虽然是个村长,但经常做些小生意,还雇工放牲口,已有了轻微的剥削。群众都认为他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翼的家庭更在三里湾出了名,父亲老实,作不了老婆的主,人们称为“糊涂涂”;母亲惯于蛮搅蛮缠,人们称她“常有理”;还有大哥“铁算盘”,大嫂“惹不起”。他们总是把大门关得紧紧的,不和邻里来往。这时,灵芝提议,她与有翼订个公约,各人给各人的爹治“病”,治好了让他们秋天入社。玉生在发明创造中遇到了困难,而灵芝拿来纸笔一算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之后,他常得到灵芝的帮助。玉梅也很羡慕有文化的人,她在心里也偷偷地爱着有翼。秋收了,金生想让灵芝到农业社当会计,并以妹妹玉梅去换工。灵芝的哥哥铁算盘一算,玉梅是个好劳力,干农活比初中生妹妹强多了,便欣然应允。而灵芝却提出要换不能只换她一个人,也要把有翼换到农业社里。除了有翼,糊涂涂家的儿媳菊英也是一个局外人。她在这个家里只有开门关门的份儿,只有干重活累活的份儿。菊英三天两头磨面,这天又磨了一天面,但婆婆只给她一碗稀面汤吃。菊英已不能忍受这种虐待,决然提出分家。调解委员会前来调查的时候,有翼虽然同情嫂子,但却惧怕母亲,他的态度暧昧。灵芝恼怒他的畏缩不前,令他向青年团写出书面检讨。并因此产生了对有翼的蔑视。金生希望菊英分家时,分到那块刀把地,因为农业社的大渠要从这块地里经过,但糊涂涂遵照古训把这块地给了另一个儿子。共产党员范登高因走资本主义道路受到党内与群众的批评。灵芝也因父亲的景况与自己的工作搅得难以入梦。她夜晚起来,正和玉生相遇。灵芝又被玉生的创造热情所感染,引起对这个年轻人的爱慕。常有理察觉儿子与灵芝来往过密,担忧又要娶来一个菊英,于是自作主张把订婚礼送给了小俊。有翼又哭又闹,长卧不起。常有理认为儿子中邪,为其请神问卜。灵芝看了眼前的一幕,认为有翼缺少应有的反抗性,便毅然和玉生订婚。有翼闻讯冲出家门,这举动被人称为一场“革命”。有翼已经失去了灵芝,再也不能失去玉梅,于是背逆家庭的意志向玉梅求婚。但玉梅也有自己的条件——那就是不在你妈手下当儿媳妇。年轻人的举动终于教育了老年一代。玉梅的爹范登高和过去决绝,加入了农业社。糊涂涂在外当干部的儿子也把属于自己的刀把地捐给农业社,而糊涂涂也随大势参加了农业社。农业社的大渠破土动工,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八月中秋到了,灵芝与玉生,玉梅与有翼都选择在这个月圆的日子里结婚。经过生活一番教育的小俊也和满喜结下良缘。《三里湾》以“开渠”“扩社”为故事的主干,交织着三对青年的恋爱情节,以及几个家庭的矛盾纠纷,反映农村各种人物对合作化的态度。作者运用民间文学的传统,把小说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的叙述之中,而且在叙述故事时总是从头说起,并在故事发展的紧要处留下扣子,以吸引读者,适应农村读者的欣赏习惯,体现了赵树理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