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西王母》简析

先秦·西王母

先秦神话小说。撰人不详。原载《山海经·西山经·西次山经》。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有录。作品描述: 在西方有座玉山,上面住着西王母。西王母状貌如人,然而却长着豹子尾巴、猛虎那样尖利的牙齿,并经常发出像老虎吼叫的声音。西王母头发乱蓬蓬地披着,还戴着一双玉质首饰。她掌管灾疫和刑罚。她身旁生活着一种兽,形态像狗,却长着豹子的花纹,头上的角如同牛角一般。此兽名叫狡,发出像狗叫的声音。它一出现,农作物就会大丰收。西王母身边还有一种鸟,形状如山鸡,全身通红。它的名字叫胜遇,以鱼为食,叫声像鹿鸣一样。它一出现,国家就要发生水祸。作品通过对西王母居地、状貌、司职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这位神人的奇特怪异形象。在古代神话中,经常出现半人半兽的形象,如《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二经》载有人面牛身、四足一臂、操杖以行的神等,西王母的形象也不例外。这与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有关。古先民崇拜某种动物,自然也就把自己所奉之神幻想成“人和这种动物的嵌合体”。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先民的一种审美观念,因为他们有过长期的动植物崇拜,动物的凶猛有力以及人类所不具备的其他特性,在他们眼中,都体现着一种伟大崇高之美; 所以,他们就按照动物的形象来美化自己。作品对怪神、怪兽、怪鸟形象特征的入微描绘,带有浓厚的原始、质朴的色彩。作品于 “怪”的意境中,给读者以想象奇特、神秘莫测、扑朔迷离之感。在《山海经》中,西王母形象是不断演化的。据成书年代较早的《大荒西经》记载: “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从“穴处”等描述,知西王母是一个狞猛的野蛮人,当是“一个部族酋长”(袁珂语)的写照。结合给西王母取食的“赤首黑目”的猛禽三青鸟来看,西王母犷悍的形象就映衬得更鲜明。到成书年代次早的《西次山经》,即本篇记载,西王母“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狞猛之气更加重; 由 “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可知她 (或他) 已从怪人 (野蛮人) 演化为怪神。成书年代最晚的《海内北经》记载:“西王母梯几而戴〔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之北。”添加了一个“梯几”。郭璞注说:“梯,谓凭也。”“几”是古代对有才德的长者表示尊重的专门设施之物;西王母“戴胜凭几”,显示她已初步女性化和王者化了。这和 《穆天子传》中的雍穆平和的人王形象已经很接近了。到 《淮南子·览冥训》中,西王母形象又演变为能操不死之术的得道者。西汉司马相如的《大人赋》,西王母已被认定为能长生不死的仙人,她成了赐寿降福、去灾化险的善神。再流变到后来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西王母形象则成为“容颜绝世”、往来于人世间的飘然女仙了。西王母在民间被尊为“王母娘娘”,地位相当于“帝后”,其神话传说至今仍在社会上流传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