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葛洪·古今秋胡
亦题《秋胡》。东晋志人小说。葛洪撰。原载《西京杂记》卷六。滕云《汉魏六朝小说选译》、李格非等《文言小说》皆选录。作品叙述:杜陵人秋胡,博通《尚书》,善为古隶,很受翟公的赏识。翟公想把侄女嫁给秋胡为妻,遭到别人的反对,理由是秋胡已经结婚,因行为不检,其妻投水自杀。(这是以古之秋胡称说今之秋胡,不辨名同实异,结论当然是荒谬的。)驰象则讲了古代鲁人秋胡失礼戏妻、致其妻羞惭难当而溺水身亡之事,指明今之秋胡并非古之秋胡。并以旧时鲁国有两个曾参、赵国有两个毛遂为例说明事理。南曾参因杀人被捕,世人不辨名同实异即告知曾母,曾母亦不细究详查,结果虚惊一场。村野毛遂坠井而死,门客不辨真伪便报告赵胜;赵胜不加验证,轻信误传,悲伤叹息;而宾客毛遂却安然无恙。这不就很能说明问题吗?如今怎能以古时秋胡失礼,而拒绝与今之秋胡缔结婚约呢?小说的情节简单,除开篇几句属于故事的一般性的叙述和交待之外,主要内容是记述他人的反对之词和驰象的辩驳之语。所以,此篇属“街谈巷语”式的作品。两个秋胡,古秋胡失礼戏妻,铸成大错;今秋胡博学多才,却因名同而受古秋胡之累,几被拒婚,差点坏事。小说揭露和嘲笑了世人那种以古论今、名实不分、荒谬可笑的迂腐精神状态,具有一定认识价值,今人还可引为鉴戒。小说结构完整,脉络清晰。秋胡学富艺精,翟公爱才尚贤,欲以侄女妻之,结果遭到不辨名实者的非议,由此又引出了驰象的一番辩驳说理。那位只求名同不看实异的人,是封建社会中不知变易、顽固守旧者的典型。而驰象则似一位识时知变、循名责实、通晓世务、口若悬河的雄辩家。他旁征博引,出入古今,以具体事例说明不辨名同实异的危害,强调了认识事物不能止于表面现象,应该分辨真伪、因名求实的重要性。秋胡戏妻一节,作者通过人物言行和细节刻画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坚贞不渝、忠于爱情、纯洁高尚的妇女形象,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一节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感人,具有喜剧色彩的故事。可以说是小说中的小说,故事中的故事。作品叙事简洁,文笔流畅活泼,语言精炼传神,具有一定艺术魅力。这篇小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元代石君宝的《秋胡戏妻》杂剧,其本事即与此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