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历史》的主要内容,《经学历史》导读
《经学历史》是迄今为止较好的中国经学史专著,也是研究经学的入门书。清皮锡瑞撰。皮氏晚年讲学湘垣,撰本书作为初学治经者的课本。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1907) 由湖南思贤书局刊刻,后收入 《师伏堂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出过影印本,群益书局也出过铅印本。1928年,周予同根据上述三种本子,参互校勘,施以标点,详加注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学生国学丛书》之一。次年,经订正及补遗,收入商务印书馆发行的 《万有文库》中。1959年,周予同再加修订,移交北京中华书局印行;至今已重印多次,广为流传。
皮锡瑞(1850—1908),清代经学家。字鹿门,一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曾主讲湖南龙潭书院、江西经训书院。他表示敬仰西汉今文学大师伏生,署所居曰“师伏堂”,学者因称“师伏先生”。他早岁颇有经世之志,留意郡国利病。1898年,因赞成变法维新,提倡新式学校制度,受到顽固派的攻击,甚至於斥为乱党。晚年,历任湖南高等学堂、师范馆、中路师范、长沙府中学堂讲席,学务公所图书课长及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皮氏宗今文经学,撰有《经学历史》、《经学通论》、《今文尚书考证》、《王制笺》等,收入《师伏堂丛书》和 《皮氏八种》。另有 《驳五经异义疏证》、《古文尚书冤词平议》 等。
本书系统地叙述儒家经学演变的过程,采用十期说,每期为 一章,全书共十章。一、经学开辟时代。强调 “孔子以前,不得有经”。经学创始于孔子删定 “六经”。由孔子整理后的 “六经”,包含特有的 “微言大义”,始成为经。“必知孔子作经以教万世之旨,始可以言经学”。二、经学流传时代。认为 “经学传于孔门”,七十 二子支流,分于战国。弟子所释谓之 “传” 或“记”,弟子展转相授谓之“说”。三、经学昌明时代。强调 “经学至汉武(帝)始昌明,而汉武(帝)时之经学为最纯正”。置五经博士,此乃昌明经学一大事。四、经学极盛时代。认为自前汉元帝、成帝至后汉,为极盛时代; 但后汉明帝、章帝极盛之时,不如汉武昌明之代。五、经学中衰时代。认为汉亡而经学衰,魏晋时今文之师法遂绝。六、经学分立时代。认为南北朝分立时代,说经者亦有“南学” 与“北学”之分。南人约简,北学深芜。七、经学统一时代。认为随唐政治上统一,而“北学”反并于“南学”。唐朝颁孔颖达 《五经正义》于天下,自唐至宋,明经取士,皆遵此本。以经学论,未有统一若此之大且久者。然而 ,士子说经,谨守官书,莫敢异议。八、经学变古时代。认为至北宋庆历时,经学始 一大变,笃实之古风为标新立异所取代。宋人疑经、改经、删经的做法,不足为训。九、经学积衰时代。认为元代经学不及宋代,明代又不如元代,“经学至明为极衰时代”。十、经学复盛时代。认为经学自两汉后,越千余年,至清朝而复盛,“汉学重兴,唐、宋莫逮”。清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皆以宋学为根柢,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慎、郑玄之学大明,是为专门汉学。嘉庆、道光以后,汉今文说而复明。
本书自有许多的优点,简明扼要,浅近易懂,为经学史开辟了一新途径。但是,读时应该注意:第 一,皮氏是站在今文学立场上的,主张 “六经”断始于孔子,《易》《礼》亦为孔子作,排抑 《左传》,讥贬郑玄。可以说是今文经学派的一种极端主张。第二,皮氏不是史学家,所以史料的搜集不完备,史料的运用不妥善,每每不能客观地记述事实,而好加以主观的议论。第三,本书宣扬 “孔教救国”之说、“六经致用”之说、“纬候足徵”之说,都是错误的。
对本书的研究,以周予同的注释最为突出。周氏注文极其详密,字数大大超过了本书原文,不仅改正刊印之误,而且注明训释之来源,实际上展现了一部更为丰富的经学史。周氏在 “序言”与“重印后记”中,对本书的优缺点作了全面而中肯的评估。
参考文献
- 1. 皮锡瑞: 《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
- 2. 周予同: 《 〈经学历史〉 注释本重印后记》,载《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 3.皮名振:《皮鹿门先生年谱》,商务印书馆,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