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防一览》的主要内容,《河防一览》导读
《河防一览》是我国16世纪后期治河通运的代表作。明潘季驯著。黄河是一条 “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在最近三千多年中,仅下游决口泛滥就有一千五百余次,较大的改道二十六次、为害甚大。造成河患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汛期间的洪水,二是河水中挟带的大量泥沙。因此,治河必须兼治水和沙。明代治河,还须兼顾 “护陵” 和 “保运”。嘉靖二十五年(1546)以后,黄河一变多支入淮的态势为“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明实录》神宗实录卷三○八)的局面,漕运必经之地的徐州及淮阴段的黄河成为河防工程的重点。此外,河南修防疏懈,堤岸卑薄,容易决口;全河入淮之后,河流日壅,淮不敌黄,容易潴为明陵之患;泥沙长期淤垫,河底高程增加,河口地势变高,入海口经常淤塞,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上述形势,水利专家们言人人殊,各有主张。潘季训总结了劳动人民的治河经验,结合亲身实践,根据黄河水文特征和泥沙特征,运用水流力学原理,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这一方针标志着治河理论的重大进步。它一反贾鲁的疏、浚、塞并举的传统主张,开辟了明清时期治河的新途径,靳辅、陈潢等后世治河专家无不将其奉为圭臬,遵行三百余载而不替。《河防一览》是以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为中心,全面阐述整个治河方略的专著。
本书成于万历十八年(1590),最早的是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清刻本中,以江南河库道佥事何焯的校勘本为隹。民国时,汪胡桢又据明万历刊本及清乾隆刊本补校重印,较何氏刻本更为精善。汪本卷首有潘季驯《刻河防一览序》、于慎行、高斌、张师载、何焯、茅乃文等人序跋,卷末有赵世暹、汪胡桢同辑的《河防 一览附存》十篇。解放前,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发行的平装本即据该本排印。另有四库全书本、中国水利珍本丛书本等。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 人。嘉靖二十九年 (1550)进士。曾任九江推官、巡按广东御史,旋进大理丞。四十四年(1565)由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又进右副都御史,寻以忧去。万历年间历任刑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他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四任总理河道,实际负责治河十二年之久,是著名的治河专家。潘季驯四次受命任职,皆在河患猖獗之时。他体察水性,熟悉河形,排除浮言众议,悉心研究治河方略,任职期间,成绩斐然。在治河中,他反对一味护陵保运,不顾两岸百姓死活的做法,坚持“民生、运道二便”的原则;他提出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针,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创造的守堤护堤法,在防洪、抗洪中也起了重要作用。为治河,他废寝忘食,不畏劳苦,“与役夫什处畚锸苇箫间,沐风雨,裹霜雪,发白面黧”,以致“喀血骨立”。万历十四年(1586),潘氏被明政府起用时,已是七十高龄的老人,但他仍然不辞辛劳,勇当重任。后因与廷臣意见不合,乞归。年七十五而卒。
本书十四卷,约60万字。各卷内容如下:卷1载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给潘季驯的敕谕五道,并《祖陵图说》、《皇陵图说》、《两河全图说》;卷2《河议辨惑》阐述各种治河议论和作者的主张; 卷3列举淮南、淮北、山东、河南、北直隶的河防险要;卷4载筑堤、塞决,顺水坝、滚水坝、石闸、涵洞、挑河、急疏、护堤等修守事宜;卷5为河源、河决考;卷6载稽证古今治河的文献资料9篇;卷7—12皆往来公文;卷13—14载陈堂、尹谨、王世扬、常居敬等人的治河奏疏。卷2《河议辨惑》集中论说“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针,是全书的精华。潘季驯认为: “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趋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河防一览》卷二《河议辨惑》)他辨证地指出:“筑塞似为阻水,而不知力不专则沙不刷,阻之者所以疏之也。合流似为益水,而不知力不宏则沙不涤,益之者所以杀之也。旁溢则水散而浅,返正则水束而深。”(《河防一览》卷八《河工告成疏》)。他很重视堤防的作用,指出:“堤固则水不泛滥,而自然归槽,归槽则水不上溢,而自然下刷。沙之所以涤,渠之所以深,河之所以导而入海,皆因而至矣。”(《河防一览》卷一○《申明修守事宜疏》)他认为,只要注重修守,固定河槽,就能达到水沙并治、堤固安澜的目的。他还多次强调:“杀势与攻沙二者,虽为针对河患二大原因之方案,然一以护堤,一则有赖于堤,是皆以堤为主也。”(《河防一览》卷八《河工告成疏》) “堤以防决,堤弗筑则决不已,故堤欲坚,坚则可守,而水不能攻。堤欲远,远则有容,而水不能溢。”(《河防一览》卷七《两河经略疏》)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他很重视各种堤防的功用,如利用遥堤阻拦水流;利用格堤防止洪水顺堤而流,形成顺堤河,危及堤防;利用缕堤约束河流,束逼河水,冲刷河床;利用月堤,以免缕堤逼流太紧而发生冲决。潘季驯还认识到: “河防在堤,而守堤在人,有堤不守,守堤无人,与无堤同矣。”(《河防一览》卷一一《申明河南修守疏》) 所以,他很重视对堤防的管理,提出了 “四防”(即昼防、夜防、风防、雨防) “二守”(即官守、民守) 的守堤法和栽柳护堤法。
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潘季驯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与丰富的经验,先所撰有 《宸断大工录》、《河防榷》、《两河经略》、《两河管见》、《河漕奏疏》等著作。诸书之中,以本书内容最为完备。何焯云: “公(按:指潘氏)才识精明,叠膺河漕重寄,其敷治全河方略,备载公所著《河防一览》中。”(何煟《重刻河防一览序》)茅乃文云,该书“乃其四任总河后所辑者,考赅既精,搜辑亦备。其他各书,虽于治河不无裨益,然皆一鳞片甲,不及《一览》之洋洋大观也。”(茅乃文《河防一览跋》)后世学者和水利专家对它评价也很高。高斌说:“治河家言不一,其著于今者,则有元欧阳云《至正河防记》、明刘天和 《问水集》、万恭 《治水筌蹄》诸书,而惟潘印川先生 《河防一览》一书为最要。”(《河防一览》高斌《重刻河防一览序》)清政府曾令河署广为刊印,将其颁发给河臣和河工人员,作为治河指南。本书阐述的治河理论也有明显的缺陷。首先,黄河下游易于成灾,除了洪水和泥沙外,还与流域的地质构造、河床坡度和径流量不平衡有关,它的淤淀与河床宽浅的自然规律,决非单凭“束水攻沙”的办法所能改变,因为这一办法只能束水,不能调节平衡水量,也不能改变河床坡度,更不能控制中游来沙,所以不能彻底解决黄河下游的淤淀问题。其次,潘季驯只强调黄河下游的整治,未考虑整个流域的综合治理,对黄河泥沙的来源和成因缺少足够的认识,而泥沙问题不解决,洪水最终也无法控制。第三,在下游河道的治理方面,潘季驯片面强调筑堤,却忽略了疏浚河道和开凿引河等必要的分水措施,也有不够完善之处。另外,根据最近的经验,在土质稀松的堤岸上植柳,容易造成溃堤。潘季驯提倡的植柳护堤法,因地区不同也不完全可取。
参考文献
- 1. 杨正泰: 《潘季驯与 <
- 河防一览>
- 》,《历史知识》 1987年第6期。
- 2. 沈怡: 《潘季驯治河——中国河工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中国科学史论集》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