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书志》的主要内容,《百川书志》导读
《百川书志》是一部明代私家藏书目录。明高儒编撰。成书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 。最早有罗镜泉钞本,后长期以抄本流传,1915年长沙叶德辉有刊本,1919年叶氏刊印的《观古堂书目丛刻》收入此书。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以《观古堂书目丛刻》本为底本、参照翟凤起旧抄本点校出版铅印本,与明周弘祖《古今书刻》合订,此本较为通行。
高儒,字子醇,号百川子,明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嘉靖时期的武官。在明代武人中喜爱文学、富有藏书的有两人:一是写《毛诗古音考》和《屈宋古音义》的陈第,二是高儒。高儒曾承师文武双全的折桂,因而受其影响很深,他自己曾说:“书无目,犹兵无统驭,政无教令,聚散无稽矣。”因此用6年多的时间,仿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之法,将所藏之书数千种,编成《百川书志》。另外,他还曾集汉代古诗一卷,自称“前无此集,予恐湮没,搜摭诸诗”。
《百川书志》全书20卷,约13万字,共收书2130余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排列,四部之下,又细分为93门:卷1至3经部分易、书、诗、礼、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经总、仪注、小学、道学、乐、蒙求16类,收书237种;卷4至6史部分正史、编年、起居注、杂史、史钞、故事、御记、史评、传记、职官、地理、法令、时令、目录、姓谱、史咏、谱牒、文史、野史、外史、小史21类,收书338种;卷7至11子部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兵家、小说家、德行家、崇正家、政教家、隐家、格物家、翰墨家、农家、医家、卫生术、房中术、卜筮家、历数家、五行家、阴阳家、占梦术、刑法家、神仙家、佛家、杂艺术、子钞、类书30类,收书569种;卷12至20集部分秦汉六朝文、唐文、宋文、元文、圣朝御制文、睿制文、名臣文、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诗、元诗、圣朝御制诗集、睿制诗集、名臣诗集、诏制、奏议、启扎、对偶、歌词、词曲、文史、总集、别集、唱和、纪迹、杂集26类,收书986种。
该书著录各书,仿宋人晁公武之法,除著明书名、卷册数、著者、版本外,绝大部分书写有简明提要。如卷7子部·杂家《困学纪闻》条下记载:“二十卷。宋礼部尚书浚仪厚斋王应麟著。盖九经、诸子之旨趣,史传制度名物之详,及诗文议论,当后学者,各以类聚。考订评论,皆出己意,发前人之未发,辞理明达,该邃渊综,非读书万卷,何以能之?凡二十五门。”再如卷11子部·类书《书言故事》条下记载:“十卷。宋庐陵胡继宗编。靡类不载,靡物不备,靡事不周,靡书不引,足充学者之胸襟,但惜其断章取义,不能脉络贯通,虽小注之,终遗恨耳,凡二百余类。”
该书破陈旧的规范,将封建士大夫阶级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演义、传奇编入史部的野史、外史、小史之中,此为本书之一大特色。这些书籍成为今天研究金、元、明文学的重要资料。如卷6史部·野史类《三国志通俗演义》条下记载:“二百零四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又《忠义水浒传》条下记载:“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宋江三十六人之事,并从副百有八人。当世尚之,周草窗《癸辛杂志》中,具百八人混名。”
另外,该书在史部习见的14类之外,增“御记”于“故事”之后,“姓谱”于“目录”之后,新创“史咏”、“文史”、“野史”、“外史”、“小史”等类,每类收录的书也不相同,其他经、子、集各部的类目亦有所扩展。这在图书分类史上是一个创新。由于该书著录图书的范围较前更为广泛,分类方法上亦有所创新,因此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