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的主要内容,《法苑珠林》导读

《法苑珠林》的主要内容,《法苑珠林》导读

《法苑珠林》是佛教类书。释道世编成于唐高宗总章元年 (668),100卷。本书于 《大唐内典录》首次著录,其入藏则始自北宋。宋、元、明、清各藏所收者多作100卷,仅嘉兴藏改作120卷。《四库全书》所著录者,以及《四部丛刊》所影印者,也属嘉兴藏本。清道光七年 (1827),常熟蒋因培刻本回复为100卷,常州天宁寺刻本、频伽藏本也为100卷。“法”,佛法; “法苑”,即佛法园地之意。

道世,字玄恽,避唐太宗讳,以字行。俗姓韩,原籍伊阙(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祖上为官,久居长安。12岁于青龙寺出家,研习律学。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参与玄奘译场,后奉召入西明寺,与道宣同传律宗。显庆四年(659)编成《诸经要集》》 20卷,至总章元年,扩充为100卷,名 《法苑珠林》。他另著有《大小乘观门》10卷、《受戒仪式》4卷、《四分律讨要》5卷、《金刚经集注》3卷等多种。

本书100卷,将佛家故实作分类编排,共100篇。篇下又分若干小部,均以二字为题,共收640余条目,博引经、律、论原典。篇前大多有作者 “述意”,篇末或部末多设 “感应缘”,广引故事传说,以明所说不妄。

本书百篇的篇目依次为: 劫量、三界、日月、六道、千佛、敬佛、敬法、敬僧、致敬、福因、归信、士女、人道、惭愧、奖导、说听、见解、宿命、至诚、神异、感通、住持、潜遁、妖怪、变化、眠梦、兴福、摄念、发愿、法服、燃灯、悬幡、华香、呗赞、敬塔、伽蓝、舍利、供养、受请、轮王、君臣、纳谏、审察、思慎、俭约、惩过、和顺、诚勖、忠孝、不孝、报恩、背恩、善友、恶友、择交、眷属、校量、机辨、愚戆、诈伪、惰慢、破邪、富贵、贫贱、债负、诤讼、谋谤、咒术、祭祠、占相、祈雨、园果、渔猎、慈悲、放生、救厄、怨苦、业因、受报、罪福、欲盖、四生、十使、十恶、六度、忏悔、受戒、破戒、受斋、破斋、赏罚、利害、酒肉、秽浊、病苦、舍身、送终、法灭、杂要、记传。该书编撰的宗旨,主要是通过类钞佛典,以便学者检索。其感应缘,则用事实阐明罪福的因果关系,增强人们对佛法的信念。它相当于佛教的百科辞典。

本书特色在于博记名物典故,且每一物事均以典籍为据,不作揣摩拟议,凭虚臆测。据陈垣先生统计,所引据典籍,除佛经外,约有140余种。若引经论,必以书名在前,曰“依某经某论曰”;若引传记,则书名或在前或在后。在前者言 “某书曰”,如卷4 “日月篇”引 《河图》、《礼统》、《帝王世纪》、《三五历纪》等30余种,卷28 “神异篇”引 《述征记》、《临海记》、《地镜图》、《述异记》等10余种,卷36 “华香篇”引 《异苑》、《幽冥录》、《许迈别传》、《扶南传》等30余种;在后者则注曰 “出某书”、“见某书”。凡近代耳闻目击之事,无记载可述者,也注明某人所说,如卷18 “敬法篇”引贞观五年事,云:“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卷57 “诤讼篇” 引永徽五年事,云: “左近村人同见说之”。征引最多的,为王琰 《冥祥记》,凡140次; 干宝《搜神记》,凡100余次;其余如唐临《冥报记》,70次;颜之推 《冤魂志》40次; 郎余令 《冥报拾遗》35次。《四库提要》认为,“此书作于唐初,去古未远,在彼法中犹为引经据典,较后来侈谈心理者固有间”。正因为言之有据,不属虚构,颇合史法,故为清代汉学家所重视。同时,由于大量经籍的征引,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对佛教研究不无裨益。如其中有关佛典的佚文,据田光烈先生统计,有 《佛本行经》、《菩萨本行经》、《观佛三昧经》、《善权经》、《净度三昧经》等52种,从《开元释教录》以来就未见原本的,此书却有引文; 还有属于疑伪经类的若干佚文。又其中关于外籍的佚文,有 《冥祥记》、《西域志》、《中天竺行记》等,特别是后两种,对研究印度中世纪历史地理有很大参考价值,原书早已遗失,而本书却有10余条引文,足可珍贵。刘毓崧 《通义堂文集》卷12有《书法苑珠林》文,说: “陈隋以上旧籍,唐初存者较多,其无传书者,可以为搜讨之用; 其无足本者,可以为校补之资。于艺苑学林,自有裨益,不得因异端当斥,而遂不节取之”。这一评价是符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