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的主要内容,《儿女英雄传》导读

《儿女英雄传》的主要内容,《儿女英雄传》导读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的一部长篇小说。文康(燕北闲人)著。此书现存最早版本是光绪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题燕北闲人著。首有雍正阏逢摄提格(即甲寅) “观鉴我斋甫” 的序和乾隆甲寅 “东海吾了翁”的弁言,因书中已经提到《红楼梦》和道光二十九年才刊行的 《品花宝鉴》,故所署年代显然是伪托。柳存仁认为年月虽伪,其文则为作者本人所作,并推测两个“甲寅”是暗示书成于咸丰甲寅即1854年。(《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另有光绪四年马从善序,谓书系文康所作,原书53回,因后13回已残缺,并疑为他人所续,故删去。此后印本甚多,有光绪六年北京聚珍堂“还读我书室主人”(董恂)的评点本、亚东图书馆排印本等。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新印本。

文康,字铁仙,一字悔庵,姓费莫,满族镶红旗人,大学士勒保次孙。生卒年不详。马从善序说他“以资为理藩院郎中,出为郡守,洊擢观察,丁忧旋里,特起为驻藏大臣,以疾不果行,遂卒于家”。他1842年曾任天津道,在任两年; 后来似乎因故降职,1851年到安徽做了3年凤阳府通判。(据英文本 《清代名人传略》)《八旗文经》说他做过徽州府知府。马序说文康“门第之盛,无有伦比”,但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故著此书以自遣。

《儿女英雄传》40回,前有“缘起首回”1回,共41回。据 “缘起首回” 中说: 这部评话初名 《金玉缘》,又名 《日下新书》,又名 《正法眼藏五十三参》,“后经东海吾了翁重订,题曰《儿女英雄传评话》,相传是太平盛世一个燕北闲人所作。”这种多立异名、闪烁其辞的手法,显然是模仿《红楼梦》的。但作者的创作思想则与曹雪芹正相反对,他不满意《红楼梦》描写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衰败,有意在《儿女英雄传》中竭力描写一个理想的圆满的封建家庭。

小说叙主人公安骥的父亲安学海在知县任上遭上司陷害,安骥持银往救,途中在悦来店遇侠女十三妹。后在能仁寺险被强人所害,幸为十三妹所救,同时得救者有村女张金凤,由十三妹作媒,张金风许配安骥。十三妹原名何玉凤,其父为大将军纪献唐所害,立志报仇。安父得救后,在江湖豪侠邓九公庄上探得十三妹踪迹,告诉她纪献唐已为朝廷所诛。十三妹决意出家,但在众人劝说下,也嫁给了安骥。张、何二人事亲甚孝,并激励丈夫“奋志成名”。最后安骥科场连捷,探花及第,官至学政,位极人臣;“金、玉姊妹各生一子,安老夫妻寿登期颐,子贵孙荣,至今书香不断”。

文康心目中的“儿女英雄”就是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他说:“譬如世上的人,立志要作个忠臣,这就是英雄心;忠臣断无不爱君的,爱君这便是个儿女心。立志要作个孝子,这就是个英雄心;孝子断无不爱亲的,爱亲这便是个儿女心。”(“缘起”)因此,他笔下的理想人物其实只是封建道德的化身,即使写得较有特色的十三妹,也由于作者“欲使英雄儿女之概,备于一身,遂致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书中还有大量的封建说教和因果迷信的描写。

《儿女英雄传》在艺术描写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作者采用评话体,形式比较活泼,故事性强。特别受人称道的是全书叙事对话,均用地道流利的北京口语,生动漂亮,俏皮诙谐,胡适甚至说它“生动的语言与诙谐的风趣居然能使一般的读者感觉愉快,忘了那浅薄的内容与迂腐的思想”(《〈儿女英雄传〉序》)前半部写得比较精彩,十三妹仗义救人的故事情节和豪侠举止,很能吸引读者。十三妹的故事早已改编成戏曲作品,如京剧有全本《十三妹》,其中《红柳村》、《能仁寺》(或名《悦来店》)、《弓砚缘》等常单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