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古音考》的主要内容,《毛诗古音考》导读
《毛诗古音考》是研究《诗经》古音的音韵学著作,明陈第著。此书于明万历辛丑年(1601)开始编撰,甲辰年(1604)编成。陈第的朋友焦竑(字弱侯)“又为补其未备,正其音切”,对此书的编撰起过重要的作用。于万历丙午年间 (1606) 初刻,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濉川徐氏重刻,光绪六年(1880)武昌张氏又据徐氏刻本重刊。此外本书曾收入《一斋集》和《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明辨斋丛书》(第四集)、《学津讨原》(第四集)、《音韵学丛书》等丛书中,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曾用《音韵学丛书》渭南严氏原版重新印行。学津讨原本、音韵学丛书本都是比较容易检得的版本。
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县人,万历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在镇十年,边备整饬。著作有 《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尚书流衍》、《伏羲先天图赞》等。陈第在《诗经》、《楚辞》古音研究上有重要创获,他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并且用严密的方法、大量的材料证明古音不同今音,把古音学研究引上了科学的道路,对以后的顾炎武、江永等人有重大影响。
全书分为四卷,对《诗经》四百多个韵字的古音逐一作出详细的考证。语音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因为这个缘故,宋人在读 《诗经》时,觉得有许多地方的音韵很不和谐,例如《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吾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家室不足。”按照当时人的读音,“家”字和 “角、屋、狱、足”等字已经不和谐了。为了解释这类现象,有人提出了所谓 “叶音说”。“叶音说”认为在这首诗里 “家”字叶音 “谷”,这样读起来就跟 “角”、“屋”、“狱”、“足”等字和谐了。在宋代就已有人(如项安世)对“叶音说”表示怀疑,到明代如焦竑等人则已明确反对 “叶音说”。焦竑在 《焦氏笔乘》里曾明确提出 “古诗无叶音”的主张。陈第对焦竑等人的意见是极表赞同的,但是他觉得“叶音说”的影响很大,为了使受 “叶音说”影响的人认清 “叶音说”的不合理,需要举出大量的例子加以考证以证明“叶音说”的错误。因此,本书举出四百多个诗经韵字,用“本证”和“旁证”相结合的办法来考证它们的古本音。所谓 “本证”是指 《诗经》内部的材料,所谓 “旁证”是指《诗经》以外先秦两汉典籍以及秦汉以下“去风雅未远”的材料。例如,“采”字,陈第指出,古音读“泚”,“凡采皆读此音”,不像“叶音说”所主张的那样,在这首诗里读这个音,在那首诗里又可以读另一个音。他举出的本证有 《雎鸠》篇,旁证则有荀子 《礼赋》:“此夫文而不采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楚辞·怀沙》: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有余之所有”等等。再如,他还证明 “母”古音读“米”,因为它不是跟 “杞”、“止”押韵,就是跟 “祉”、“喜”押韵; “马”字古音读 “姥”因为它总是跟 “组”、“黼”、“旅”、“土”等字押韵; “京”字古音读“疆”,因为它总是跟 “堂”、“将”、“常”、“王”押韵。总之,《诗经》 中四百多个入韵的字都是有其固有的读音的,并不是像 “叶音说”所主张的那样可以临时改读他音的;只不过这些字的古音往往和今音不同,那是因为时代发展了,语音也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这种利用《诗经》内部的韵语材料和《诗经》以外的韵语材料相互结合来考证古音的方法是比较科学的,后来为顾炎武的《音学五书》等古音学著作所继承和发展。但本书采取直接注音的方法忽视了各类音的古今音值往往不同的事实,存在较大的缺陷。其具体结论也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正如《四库全书提要》所说,在古音学史上,“廓清妄论,开除先路,则此书实为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