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音均表》的主要内容,《六书音均表》导读

《六书音均表》的主要内容,《六书音均表》导读

《六书音均表》是研究周秦古音的汉语音韵学著作。清段玉裁著。乾隆三十二年(1767)段玉裁编撰了《经韵谱》和《群经韵谱》,这是研究周秦古韵的著作。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五年(1775—1780),段玉裁在四川巫山等县做县官期间,在 《诗经韵谱》和 《群经韵谱》的基础上写成了《六书音均表》。《六书音均表》的刻本很多,嘉庆十三年 (1808年)经韵楼刊本是此书的初刻本,后来据此本重刻的有同治七年苏州刻本、光绪年间苏州查氏巾箱本和崇文书局刻本等,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经韵楼本影印《说文解字注》所附《六书音均表》是目前最便于查检的版本。

段玉裁 (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县人,经学家、小学家。出身在世代以塾师为业的家庭中,自幼家境贫寒。但段氏的父辈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所以段玉裁在年轻时就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在二十六岁的时候,段氏进京参加会试,虽然落第,但在京中认识了名重一时的学者戴震,并结交了一批知名学者,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了经学和小学研究的道路。段氏一生著述甚富,有《汲古阁说文订》、《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 (只完成一卷)、《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等。

《六书音均表》是段氏研究周秦古音的唯一著作,反映了他对周秦古音的主要观点。段氏认为,认清周秦古音,是研究汉字“六书”的关键,只有通晓古韵,才能真正理解汉字的 “六书”。所以他把自己的这部著作定名为 《六书音均表》。“音均”也就是 “音韵”。全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一、“古韵今分十七部表”;二、古十七部谐声表; 三、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 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其中第四、第五两个部分就是在上面提到的《诗经韵谱》和《群经韵谱》两部书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五个部分中,第一部分是全书的总纲,阐述古音学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结论。第二部分是对谐声材料的分析。第三、第四、第五这三个部分是对《诗经》等古韵材料的穷尽分析,它是立论的全部依据。综观五个部分,相互配合,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在研究方法上,段玉裁提高了谐声材料在古韵研究中的价值。他第一次对谐声材料作了系统的、全面的分析。段玉裁指出: “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这就是说,一个谐声声符可以作许多个字的声符,而这些同声符的字必然是属于同一个韵部的。利用谐声材料研究周、秦古音,不仅可以补充《诗经》等韵语材料的不足,而且可以跟韵语材料相互印证,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六书音均表》关于周、秦古音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关于古韵分部; 二、关于古音声调。

关于古韵分部,《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古韵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主张分古韵为十七部。其创见主要是:一、支、脂、之分为三部; 二、真、文分为两部;三、侯部独立。段氏指出:《广韵》分五支、六脂、七之为三个韵,自唐人功令允许同用起,大家都不懂得它们在古音中实际上也是应当分为三部的。但是拿 《诗经韵表》第一部、(通常称为 “之部”) 第十五部 (通常称为 “支部”)、第十六部(通常称为“脂部”)来看,它们之间的分野是十分明显的。《诗经》和其他上古有韵之文的情况都反映了这一点。如 《诗经·鄘风 ·相鼠》一篇,其第二章押 “齿、止、俟”,这是第一部;第三章押 “体、礼、死”,这是第十五部。再如《孟子》所引齐人谚语: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前两句 “慧、势”押第十五部;后两句 “基、时”押第一部。大量的例证都说明支、脂、之应当分为三部。同样,真、文当分为两部和侯部应当独立,也有大量的韵语材料可以作为证据。如《卿云歌》中“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宏予一人。”这是押第十二部(真部);“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矣”。这是押第十三部(文部); “卿云烂兮,礼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是押第十四部(元部)。这说明在《诗经》以前,已经是真、文、元三部分用的了。侯部独立的例子也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关于周秦古音的声调,在段玉裁以前不大为研究者所注意,一般通行“四声一贯说”。《六书音均表》指出,就像古韵不同今韵一样,上古的声调也是和中古时期不同的。根据对周秦和汉初材料的分析,在这个时期只有平声、上声、入声三种声调而没有去声。到魏晋以后,原来的一些上声字和入声字转变为去声字,许多平声字又转变为仄声字,这时才形成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齐备的格局。例如“戒”字中古属去声,但它的上古音读如 “亟”,是入声字; “庆”字中古读去声,上古读如 “羌”是平声字; “享”字中古读上声,上古读平声,和 “香”字同声调。“至”字中古读去声,上古读入声,和“质”字同声调。这些都反映了从上古时期到中古时期声调发生了变化。《六书音均表》还认为,古代平声与上声为一大类,去声与入声为一大类。这在谐声材料里有大量的例证。例如“室”是入声字,但它从 “至”得声,而 “至”是去声字。“泄”也是入声字,但它的声符 “世”却是去声字。

《六书音均表》在汉语音韵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关于支、脂、之三部应当分立的观点与王念孙等音韵学家不谋而合,戴震和孔广森等人的高度评价,戴震称赞道: “此足下卓识,可以千古矣。” 《六书音均表》关于真、文分部和侯部独立的主张也为后来大多数音韵学家所接受。它所建立的古韵十七部理论在古韵分部发展上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至此为止,关于古韵分部的基本格局已经确立,后来的音韵学家大多在这个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而对它的基本格局则没有作什么改动。《六书音均表》在上古声调研究上起着开创性的作用,在这方面的具体理论也有很大的影响。如被誉为小学集大成者的章炳麟在他的名著《国故论衡·小学略说》在声调问题上就是采用该书“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的主张。近人如王力也很赞成“古无去声” 以及 “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 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