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指掌图》的主要内容,《切韵指掌图》导读
《切韵指掌图》是中国古代韵图。旧题宋司马光撰,约成书于1100-1205年。版本有清渭南严氏刻本,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等。
关于《切韵指掌图》一书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人们早有怀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 “第光 《传家集》中,下至《投壶新格》之类,无不具载,惟不载此书”,反映当时就有怀疑此书作于司马光的。到了清末,邹特夫发现《切韵指掌图》的自序与孙觌的《切韵类例序》文字雷同,传统的司马光作《切韵指掌图》一说便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因为孙氏也是深负名望的人,杨中修作《切韵类例》,请他为序,他总不至于去抄袭司马光的文章,所以唯一的可能,便是有人作了《切韵指掌图》,抄袭了孙氏的序文,而冒司马光之名广为推行。此外《切韵指掌图》自序中也有断非司马光所作的证据,其自序云: “仁宗皇帝诏翰林学士丁公度、李公淑增崇韵学,自许叔重而降凡数十家,总为 《集韵》,而以贾公昌朝、王公洙为之属。治平四年,予得旨继纂其职。”但是当年纂修《集韵》的人之中,绝没有司马光。治平四年司马光奉诏续修的也不是《集韵》,而是 《类篇》,《集韵》当时已完成。此序如确系司马光所作,不应有此谬误。相反,孙氏序文亦有相似的一段,但在 “集韵”之上多 “类篇”二字,显然是《切韵指掌图》的造伪者抄漏了。
不过,宋代孙奕等人曾引述 《切韵指掌图》,内容与今传本未有不合,尤其是孙奕《示儿编》辨“不”字应作 “逋骨切”,唯与 《切韵指掌图》相合,故今本《切韵指掌图》在孙奕时代已经问世无疑。这样,此书的作者虽然还不清楚,但其成书年代却已经可以确认在孙觌(1081-1169)作 《切韵类例序》(约1100)之后,孙奕 《示儿编》 (1205) 成书之前。
《切韵指掌图》并不是图解陆法言《切韵》之作,也不是图解《广韵》之作,其“切韵”二字也已不是隋唐时代的含义。在隋唐时代,“切韵”二字是切正语音、规范语音之意;而到了唐末宋初,“切韵”二字就是反切的别名,“切”指反切上字,“韵”指反切下字。因此,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当时实际语音的演变,而对中古韵书中的反切重新加以图解。
此书既要照顾到当时的实际语音,其列图体例便不能完全等同于《韵镜》、《七音略》等早期韵图。它全书2卷,分列20图,图中既无 “摄”、“转”之名,也不注明“内外”和“轻重”。它仍以开合口为分图依据,但把没有开合对立的图称为 “独”,这是独韵之意。每图先以平、上、去、入四声分成4个横栏,每栏又以4个横格表示四等,并在图的最右一行标明四声,最左一行标明每等的韵目。每图的声类用三十六字母标示,但分二纸列成36纵行。同时此书要照顾到当时的实际语音,其收字列位也就不能完全依据《广韵》。在20图中有45个字为《广韵》所无而是采自《集韵》,有许多字在《广韵》和《集韵》中所属的韵部不同,图中的韵部标目恰与《集韵》相同,有些字在《广韵》和《集韵》中反切不同,而图中的地位又恰与《集韵》对应,还有些字的写法不合于《广韵》,而合于《集韵》或其他韵书。
此书是研究宋代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它所反映的宋代语音特点主要是: 1. 并中古16摄为13摄,即开合分图的14图为7摄,加上独韵6图为6摄,总共13摄;2.三等韵和四等韵相混,如第1图三等宵韵字“焦”和四等萧韵字“萧”排在一起;3. 梗、蟹两摄的一等韵和二等韵相混,如第15图二等庚、耕两韵被置于一等的格子,一等登韵反被置于二等的格子;4. 舌尖前元音1已经产生,如第18图精系三等之韵字和支韵字 “兹、雌”等被置于一等的格子中;5. 入声韵兼配阴阳,表明入声韵尾p、t、k已经演化为喉塞音;6.知、照两系声母相混,为近代音知、照合流之开始,如第2图澄母字“重”在澄母和床母下重出; 7. 照二和照三相混,如第8图审母二等字“栓”被置于三等的格子中;8. 喻三和喻四相混,如第16图喻四字“蝇”被置于三等的格子中。由此可见,此书在反映实际语音方面表现得相当彻底。据研究,此书平声韵母43个,入声韵母24个,如果连上、去声都计算在内,共153个韵母。《广韵》 的韵母,四声都在内共310多个,到《切韵指掌图》 时已经减少了一半左右。
此书附有元邵光祖《检例》1卷,内容可分为二:1. 叙述检图之法和等韵门法,例如“检例上”云: “见字偶然又不识,平上去入可寻求(东董冻督是也)。”这是告诉读者,如遇到冷僻难认之字,可以利用平上去入四声相承的字音声韵相同、仅声调不同的特点来识读。2. 检图之例,是把《广韵》所有而 《切韵指掌图》未立的字音全都列出,并指明它们在图中的音韵地位。
参考文献
- 1. 赵荫棠: 《等韵源流》,商务印书馆,1957。
- 2. 董同和: 《董同和先生语言学论文选集》,台湾食货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