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导读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导读

《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东汉张仲景撰。约成书于3世纪初。《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本书为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之一。《伤寒杂病论》经后世整理编纂,成为两部著作。其中论述“伤寒”即外感热病的部分名为 《伤寒论》,论述内科、外科及妇科杂病的部分名为《金匮要略方论》。最早对原书进行整理编次的,是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宋《太平御览》引后魏高湛《养生论》载王叔和“编次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但此36卷本在隋唐史志和医书中均未引录。北宋治平二年(1065)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荆南节度使高继冲编录进献的《伤寒论》传本加以校定,成为当时的通行本。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和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两种刊本。此外,国内和日本国尚有一些不同版本。其中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和 《古本康平伤寒论》较为著名。前者为 《伤寒论》与 《金匮要略》合编,多数学者认为此书作伪的可能较大。后者系日人和气朝臣复录丹波雅忠于日康平三年(1060)手抄的我国古卷子本,按年代早于宋本 《伤寒论》,内容与宋本稍有出入。但其真伪问题,目前仍有争议。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邓县,一说南阳)人,有考为南阳蔡阳 (今湖北枣阳)人。汉代著名医学家。幼年即显露才智,《太平御览·何永别传》载汉末名士何颙称其“用思精”。学医于同郡张伯祖,不仅尽得师传,且识用精微过其师,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唐甘伯宗《名医传》载张氏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后世据此称仲景为张长沙,其医方为长沙方。但官至长沙太守一事,目前仍有争议。张氏生活于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疾流行。据《伤寒论》自序所载,张氏家族约200多人,自建安纪元 (196) 以来,不到十年,死亡者多达三分之二,死于伤寒者占十分之七。张仲景“感往昔之论表、伤夭横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此外,古书著录的张仲景医著尚有《张仲景五脏论》、《张仲景脉经》等。

本书10卷,22篇,约3万余字。卷1列 “辨脉法”、“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与杂病的脉象、病症及预后。卷2首列“伤寒例”,讨论伤寒的病因、发病、病理演变及各种病症的分辨;次列“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以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后世多数学者认为系由王叔和编辑增入,卷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五”至卷6共8篇,主要讨论伤寒六经病的辨证论治,包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篇,是为《伤寒论》的主体部分。卷7—卷10共10篇,论述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的脉证与治疗,以及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的适应症与禁忌。书中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于病症的叙述,详于三阳病,尤详于太阳病及其变证,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楚。书中还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真武汤、乌梅丸等113方(其中禹余粮丸仅有方名,实为112方)的方药组成。用法、主治及适应症。该书文辞简奥,内容丰富,为后世所广泛推崇。

《伤寒论》是作者继承《内经》等的医学理论,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写成的巨著。在历史上,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书的学术成就,一是建立了外感热病的诊疗体系。张仲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证治体系。用三阴三阳六经来概括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多种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症候特点、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及立法处方等问题。书中认识到外感热病的演变不拘时日,不分次第,而由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所决定。一般在邪盛正衰的情况下,多属自表而里,由阳而阴。反之,如正复邪衰,则能由里达表,由阳出阳。并且用 “合病”来说明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用“并病”来概括一经病症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症候等特殊的病理变化。在治疗上,体现了扶正与祛邪的基本原则,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的基本精神,三阳病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病情又施以不同的祛邪方法。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又视具体症候,有扶阳抑阴,育阴清热以及寒温并用等不同治法。书中还提出了外感热病后的康复原则,并介绍了几种常见复发病症促其康复的治疗方法。因此《伤寒论》可谓是中医第一部论述全面、内容详备的外感热病专著。后世的温病学说,就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本书的学术成就之二,是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伤寒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医学著作,使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不仅为诊疗外感热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书中特别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即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运用多种诊法,尽量占有详细的临床资料,并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方面,对患者复杂的疾病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症候的性质、部位和正邪消长状况,然后确立相应的治法。这就是后世所言的“辨证论治”。这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证立法、以方遣药,使理法方药系统连贯的诊疗思想,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方法,贯穿着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的内容,因此这些辨证方法虽发源于《内经》,也是从《伤寒论》中得到启发,而不断系统化的。在治疗上,书中实已包括了后世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在具体运用上,八法或单用、或结合应用、或分阶段施用,既灵活多变,又法度谨严。如表里同病时,可根据表、里证的先后缓急,而分别选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和表里同治之法。此外,针灸治疗在书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本书的学术成就之三是在方剂学上的重大贡献。书中列方113首,用药92种,总结了汉代以前方剂学的成就,并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予以创造性的补充和发展。《伤寒论》方的显著特点是精于选药、讲究配伍、功专效宏,因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张仲景在吸收前人成方的基础上,特别注意通过加减变化来适合病情。书中有在原方基础上改变药物组成而成新方者,有药味不变而仅改动剂量即更换方名者。同时对方剂的煎服法更备规矩,对诸如煎药用水种类、煎煮时间长短,先煎后下之序、服药及护理方法等都颇为讲究。《伤寒论》方不限于治疗外感热病,而被后世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大部分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的实践检验证实确有良效。现代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中,有许多是从《伤寒论》吸取经验而获得的。如大承气汤治疗单纯性肠梗阻、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真武汤治疗慢性心衰等。说明《伤寒论》方不仅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和变化的基础,而且仍然有临床实用价值。

由于张仲景《伤寒论》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后世尊之为“医圣”。自宋代迄今,注释和研究《伤寒论》的著作甚多。日本等国对仲景学说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所录《伤寒论》注本尤多于其他类型的《伤寒论》研究性著述。有据可考,刊行于世并具一定影响的注本就达400余种,并形成了三个影响较大的注本体系。成无己系: 金成无己于1144撰《注解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伤寒论》全注本。该书对条文的编排悉遵宋本《伤寒论》,对原文不妄加删改。其注文的阐发,主要参阅 《内经》、《内径》等书,即后世所称的 “以经释论”,同时也起到 “以论证经”的作用。该书对继承发扬仲景学说有承前启后作用。属于这一体系的注本主要还有明末张遂辰的 《张卿子伤寒论》、清王丙的 《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等。方、喻系:以明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和明末清初喻嘉言 《尚论篇》 为代表的注本体系。方氏认为 “宋本”和 “成注本”的原文排列颇多错简,遂移动原文次序,重加编注,删去卷1所载的 “伤寒例”,提出伤寒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而太阳又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即后世所谓的“三纲鼎立”说。并以此重新编排太阳病的条文。喻嘉言承袭方氏之说,更明确地提出四时外感,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中以太阳为大纲,太阳篇则沿用方氏三纲之说。其余《伤寒论》原文以六经分篇,篇首叙证治大意,以下以“法”为目,汇列条文,使全书内容提纲挈领,条理清晰。其编纂方法较方氏明显改进,对后世学习、研究《伤寒论》者,产生了广泛影响。属于这一体系的重要注本尚有张璐的《伤寒缵论》、程知的《伤寒经注》、程应旄的《伤寒论后条辨》、钱潢的《伤寒溯洄集》、周扬俊的 《伤寒论三注》、沈明宗的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舒驰远的《伤寒论集注》等。钱塘二张系:以清初钱塘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和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为代表的注本体系。张志聪除删去 “伤寒例”、移动 “平脉法”、“辨脉法”外,强调六经病部分的原文不应随意颠倒。并采用分章汇节的方法,把原文分为100章,每一章均加提要。其立论和注释的主导思想是气化学说。运用《内经》的运气学说来阐述六经和六经病。张锡驹的见解基本与张志聪一致。属于这一体系的还有清黄元御的《伤寒悬解》、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陈恭博的《伤寒论章句方解》、唐容川的 《伤寒论浅注补正》等。除上述三个注本体系,在《伤寒论》注本中享有盛誉的有清柯琴的 《伤寒论注》,采取以证名篇、以方类证的编次方法,强调六经为百病立法,注文中见解精辟,对后世影响较大。清尤怡的《伤寒贯珠集》按治法编排条文,突出六经证治大义,条理清楚,颇为后学推重。本世纪以来,较为著名的注本有曹颖甫的《伤寒发微》、恽铁樵的《伤寒论辑义按》、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余无言的《伤寒论新义》、黄竹斋的《伤寒论集注》等。此外,采用分析、归纳、论辨、解疑等形式编写整理和围绕《伤寒论》理法方药等不同方面进行专题阐发研究的著述更是不可胜数。

日本国有关《伤寒论》注本和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名著有山田正珍的 《伤寒论集成》、丹波元简的《伤寒论辑义》、丹波元坚的《伤寒论述义》、浅田惟常的《伤寒论识》、中西惟忠的《伤寒论辨证》、《伤寒之研究》、杉原德行的《伤寒论新解》、奥田谦藏的《伤寒论阶梯》等。

参考文献

  • 1. 金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63。
  • 2. 合编本 《伤寒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1957。
  • 3. 日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