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图编次》的主要内容,《陶冶图编次》导读
《陶冶图编次》也称《陶冶图记》、《陶冶图说》,是记述清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专著。清唐英撰文,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宫廷画家孙祜、周鲲、丁观鹏作画。其画今已佚,文字保留在《陶说》一书中。
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又称隽公),又字叔子,自号蜗寄老人。辽宁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唐英16岁供奉养心殿,充宫廷侍从达20余年之久。清雍正元年(1723)8月,带内务府员外郎头衔,奉使景德镇御厂,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清乾隆元年(1736)奉命去淮南任职3年。乾隆四年(1739)调任九江关监督兼管窑务,任职11年。乾隆十四年(1749)奉命移粤海关监督,任职2年。乾隆十七年(1752)复返九江兼管窑务,在九江再度任职5年,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唐英一生事迹除供奉内庭,便与瓷务相始终,先后主管陶业达20余年之久。他初到景德镇督陶时,对陶瓷工艺全然无知。虽已年近花甲,但唐英下决心钻研陶瓷工艺。他坚持“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达3年之久,终于由外行变成一位精通陶瓷工艺的行家里手。唐英既是景德镇御厂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陶瓷工艺的专家,得天时、地利、人和,故对陶瓷事业颇多贡献。从雍正六年 (1728) 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景德镇御厂,因唐英督陶而得名“唐窑”,其成就辉煌,仿古超古,创新多彩,为世所称道,雄居古代名窑之首。其辉煌成果的取得均与唐英的个人才华密切相关。唐英著有《陶成纪事碑记》,详细记载了唐窑仿古创新的成果,单是仿古创新的各种高、低温颜色釉,即达57种之多。唐英另著有诗文集《陶人心语》正集六卷、续集九卷,其书以浓郁的文学色彩,表达出他对陶瓷事业的一片痴情。此外他还著有《瓷务事宜示谕稿》、《陶务叙略》等,这些均是研究陶瓷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唐英另外著有《古柏堂传奇》,收录戏本17个;《问奇典注增释》属于词书类的专著。这些反映出唐英的文彩和博学。清乾隆八年(1743)4月,唐英奉旨编写《陶冶图编次》,据《乾隆记事》载: “四月初八日,太监胡世杰、高玉交《陶冶图》二十张,传旨:着将此图交与唐英,按每张图上所画系做何枝叶详细写来,要话文些,其每篇字数要均匀,或多十数字少十数字亦可。其取土之山与夫取料、取水之处皆写明地名。再将此图二十幅,按陶冶先后次第编明送来”。根据旨意,唐英于是年5月将其编写完毕,呈进给皇帝。
《陶冶图编次》分陶瓷工艺为20个流程,每个流程均有专画描绘,并附文字说明,其文字每篇约200字左右。其20个流程如下:
1.采石制泥。介绍陶瓷原料产地及各地所产原料的性能和用途。
2.淘练泥土。介绍陶瓷原料精选及制泥的各种方法。
3. 炼灰配釉。介绍釉的配制方法。
4.制造匣钵。介绍匣钵所用原料及其制造方法。
5. 圆器修模。介绍陶模的制造方法。
6. 圆器拉坯。介绍杯、碗、盘、碟等器型手工拉坯的工艺方法。
7. 琢器做坯。介绍瓶、樽、罐等立体造型的成型方法。
8.采取青料。介绍青花所用钴料的产地及其性能、用途。
9. 拣选青料。介绍青花钴料加工后,依其质量分成各种档次,其各档次的性能及用途。
10. 印坯乳料。介绍修坯和各种彩料的研磨方法。
11. 圆器青花。介绍杯、碗、盘、碟等器型青花的彩绘方法。
12.制画琢器。介绍瓶、樽、炉等立体造型装饰方法及其应遵循的美学原则。
13.蘸釉吹釉。介绍不同造型所使用的各种上釉方法。
14. 镟坯挖足。介绍各种造型的修坯方法。
15. 成坯入窑。介绍装窑的方法。
16. 烧坯开窑。介绍烧窑和开窑的方法。
17. 园琢洋采。介绍粉彩的彩绘方法。
18. 明炉暗炉。介绍釉上彩烘烤方法及其所用窑炉,小件用明炉,大件用暗炉。
19. 束草装桶。介绍瓷器成品的各种包装方法。
20.祀神酬愿。介绍陶工祭祀风火仙庙中童宾的风俗。童宾本明代万历时陶工,因抗拒官府压迫,自焚于窑中,后陶工建风火仙庙,供童宾为神。
《陶冶图编次》形象而真实地记载了清代瓷器的制造情况。本书不仅对许多技术项目和技术细节作了详细的描绘,而且其中有许多是不见前人著录,或前人著录不详的,全赖此书著录方为后人所知。本书不但是中国最早的全面系统的介绍陶瓷工艺的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陶瓷工艺学专著。本书自问世以来,就引起陶瓷史研究者的重视。《陶说》及《陶录》等书,均曾全文或部分引用之。1982年值唐英诞生三百周年之际,《景德镇陶瓷》出版一期专辑。所刊文章均是研究唐英及其 《陶冶图编次》的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 1. 钟起煌、罗学正: 《唐窑及其工艺技术成就研究》,刊于 《中国陶瓷》 1982年7期。
- 2.甄励:《唐英与景德镇》,刊于《景德镇陶瓷》1982年2期。
- 3. 傅振伦、甄励: 《唐英瓷务年谱长编》,刊于《景德镇陶瓷》198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