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的主要内容,《太上感应篇》导读

《太上感应篇》的主要内容,《太上感应篇》导读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主要的劝善书。李昌龄首为本书作传注,《宋史·艺文志》因著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清人惠栋、俞樾从其说以李昌龄为本书作者,日本吉冈义丰又以为作者是南宋初蜀人李石。今人王利器据李昌龄所作传注中纪年,与《宋史》卷287所载之李昌龄事不合,断非其人。作传注之李昌龄又编有《乐善录》十卷,卷首有李石《法曹学士转示乐善新编赋诗奉谢》,《宋史·艺文志》因误著录“李石《乐善录》十卷”,王利器据此断李石非《太上感应篇》作者,并推测本书作者为唐五代之际人。本书初有南宋虎林(杭州市,即武林山)东太一宫焚修胡莹微据旧道藏单刻版,首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据载为宋理宗御书,并有真德秀、郑安晚跋序。元至正九年(1349)重刊。《正统道藏》太清部收录本书,前有南宋绍安六年(1233)胡莹微《进太上感应篇表》、端平二年(1235)真德秀跋等文10篇,又有《纪述灵验》数则。李昌龄为本书所作《传》,后也称为注,郑清之作辞赞。为本书作序赞者代不乏人,约数十家。

《太上感应篇》本文共1277字。以李昌龄的传注篇幅大,《正统道藏》分本书为30卷,约20万字。它的核心思想是劝人去恶行善。全篇略可分为3部分。第1部分宣扬天地有司过之神;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记录人的罪恶;身中则有三彭(三尸)神,每到庚申日,便向天曹告人罪过;月晦日则有灶神上告人的过失。天上司过神根据人所犯罪恶的轻重,剥夺人应有的寿命,罪孽深重者“算尽则死”,所以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第2部分述行善种种,如:“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等等。并说行善者人人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称立1300善可为天仙,立300善可为地仙。第3部分列作恶种种,以为规戒。如:“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作伪”,“虐下取功,谄上希旨”,“赏及非义,刑及无辜”,“凌孤逼寡,弃法受赂”,“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见他失便,便说他过”,等等。对于犯有以上种种罪恶的人,司过神夺其寿算,算尽死而有余责者,乃殃及子孙。称言:“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该书不但分判行为善恶,还强调观念的善恶,说“心起于善”和“心起于恶”,神都是知道的。李昌龄的传注,除广引事例以证其说外,对强调观念的善恶尤多发挥,如说:“及一念才起,趣向不同,善恶既殊,祸福即异。”“大抵一念起处,即祸福之门。”(卷一)反映出宋儒心性修养说对道教善恶报应观念的影响。

由于《太上感应篇》以祸福报应宣扬行善祛恶的道德观念,在儒学士看来“有功辅教”(南宋陈天昌序),可以辅助政治,教化民俗,诱掖人心,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所以儒学士多好其书。该书在道教中影响更大,是道士日常习诵的重要经书之一。该书中作恶殃及子孙,是以家为善恶报应单位,禀承了古代“积善之家有余庆,积不善之家有余殃”的观念;所谓积善成仙,积恶夺寿算,则与道教信仰结合起来,这两种观念贯穿于后来道教的劝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