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县图志》的主要内容,《元和郡县图志》导读
《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唐李吉甫撰。唐代政区,大体以安史之乱分为前后二个时期:安史之乱以前,主要实行州县二级制(其中实行过一段郡县二级制,但为时不长)。贞观元年 (627),依名山大川,分全国为十大区域,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析关内道置京畿道,析河南道置都畿道,分山南为东西二道,分江南为东西和黔中三道,其余不变,共为十五道。道是监察区,不是行政区,政区仍是州县二级。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些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新唐书·兵志》) 实际上在州县以上又增加了一级政区,变成了三级制。《元和郡县图志》以贞观十道划分大区,道以下,述唐王朝实际统治的地区和四十七镇割据的地区,并记叙其统领的州县。所以,本书是一部反映唐元和年间藩镇割据地理区域的总志。
李吉甫是晚唐统治集团中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有感于萧何收取秦丞相御史图籍,因而得知山川关隘险要,户口物资虚实,终于佐汉胜楚,取得天下的历史经验,认为:“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序)他感到以前言地理者虽有数十家,但它们“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谣俗者多传疑而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根切要”,(《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序)对于李唐王朝参考价值不大。遂决心编撰一部切用的地志,供统治者“审户口之丰耗”,“辨州域之疆理”,加强中央集权之用。他在《元和郡县图志· 自序》中说: “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此微臣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周览也”。这便是他撰著此书的主旨。
《元和郡县图志》 原有图和志共40卷,又目录二卷,总四十二卷。原书有四十七镇图,“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序)图的部分,早在北宋时就已亡佚,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称为 《元和郡县志》。志的部分,南宋淳熙三年(1176)张几仲用程大昌抄本付印的刻本已有缺佚,但仍大体上保持四十二卷之数。宋以后,目录二卷亡佚,又缺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卷,今全书仅存三十四卷。
现存较好的版本,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印的武英殿本、光绪六年(1880)刻印的金陵书局本(又称江南本)。另有仿明本(戈襄校旧抄本)、钱氏通经楼抄本数种。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贺次君点校的《元和郡县图志》,该本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本,辅以标点,排印而成,这是当前最好的普及本。
清代学者对《元和郡县图志》做过不少校勘、补缺工作。周梦堂的《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缪荃孙的《元和郡县志阙卷逸文》,对于此书补逸有一定参考价值,中华书局已将它们收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之后。
李吉甫(758—814)字弘宪,唐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 人。“少好学,能属文”,“尤精国朝故实,沿革折衷,时多称之”。入仕后,久放外官,曾任忠州、郴州和尧州刺史。元和二年(807)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年(808) 九月,出任淮南节度使。六年(811)正月,再次入朝为相,不久暴病死。李吉甫任地方官时,能深入民间,“备详闾里疾苦”。“曾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入朝为官后,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他“上言属郡刺史得自为政”,借以限制藩镇的权力;又破除德宗以来藩镇 “终身不易地”的惯例,“凡易三十六镇,殿最分明”。元和六年(811)平定剑南节度使之乱,亦“吉甫谋居多”。九年 (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他又“经度淮西之谋”,劝宪宗乘机取淮西,李吉甫深受统治者赏识,他死后,“宪宗伤悼久之,遣中使临吊,常赠之外,内出绢五百匹以恤其家,再赠司空。”(《旧唐书·李吉甫传》)
李吉甫 一生,著有《六代略》、《百司举要》、《元和十道图》、《删水经》、《元和郡县图志》等。除《元和郡县图志》 外。其余皆已不传。
本书40卷,卷1—4关内道;卷5—11河南道;卷12—15河东道;卷16—19河北道;卷20—23山南道;卷24—淮南道;卷25—30江南道;卷31—33剑南道;卷34—38岭南道;卷39—40陇右道,共约60万字。本书是一部以记载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志。但涉及范围很广,主要内容有四方面。
1、疆域政区方面:《元和郡县图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弱,疆土缩小,唐元和年间的疆域政区情况。当时陇右已陷于吐蕃,作者为了表示有志于“收复故土”,仍将其列入记述范围。在政区方面,它记载了唐王朝直接控制的京兆府、华州、同州及其辖县;凤翔、泾原、邠宁、鄜坊、灵武、夏绥银、汴宋、郑滑、陈许、徐泗、振武军、蔡州、淄青、河中、河东、泽潞、河阳三城怀州、魏博、恒冀、易定、沧景、襄阳、山西南道、西川、东川、岭南等节度使,陕虢、宣歙、湖南、福建、黔州、浙西、鄂岳、江西等观察使,桂管、邕管等经略使及安南都护府所控制的州县,具体反映了安史乱后,“自国门以外,皆裂于方镇”《新唐书·兵志》)的局面,《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代政区沿革时,往往追述到周秦两汉,许多关于南北朝政区沿革的记载尤为可贵,南北朝时期的正史,除《宋书》、《南齐书》、《魏书》外,皆无地理志;《隋书·地理志》虽称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志,但隋以前的四个朝代记载较为简略,《水经注》虽是北魏地理名著,但它毕竟以记述水道为主。因而,本书保存的这一时期的史料用处较大。许多唐代以前的重要都邑、城镇、关隘、津渡、陵墓等,皆赖于它的记载才能考知其地望。
2、自然地理方面:唐以前的地志中,除《汉志》和《水经注》外,在北魏至唐元和年间三百多年中,没有一部比较详实的记载河流湖泊的地理书流传下来,而这一时期的地理现象发生了不少变化,许多水体的名称有更易,经流有变迁。《元和郡县图志》按县记载了大小河流五百五十余条,湖泽陂池一百三十多个,对于我们研究这些水体三百年来的变迁,了解唐代河流湖泊的分布情况,十分有用。
3、经济地理方面:《元和郡县图志》每州“贡赋”之下,记载各地区物产分布情况,诸如各地特产、矿物、手工业,水利设施,监牧场地、马匹数字、冶官铸钱、产油矿井等;有的州下,还有“乡”的统计数字,这些是研究唐代经济地理的重要资料。
4、人口地理方面:《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了盛唐开元时代和后唐元和时代的户口数,它们是研究安史之乱前后各地户口的变动的重要依据。
《元和郡县图志》是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它所引用的书籍和碑记有一百余种,其中有许多今已失传的珍贵史料。它记载的建置沿革和其他地理内容,很多与《旧唐志》、《新唐志》不同,经历代学者考证,《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多可依据,故《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嘉庆重修一统志》引用甚多。它开创的体例,对后世总志有很大影响。《元和郡县图志》府州下附载“府境”、“州境”,记述该府州“四至”“八到”,为《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元明清《一统志》所继承。专门记载各地进贡物产品种和数量的 “贡赋” 一项,也为《旧唐志》、《新唐志》、《宋志》以及后世总志所沿袭。以前历代正史地理志只载一个年代的户口数,《元和郡县图志》在大部分地区载有开元和元和二个户口数,这种累集不同年代户口统计数的做法,也为后代地志所重视。
李吉甫裒辑汉、魏、六朝各家地志,又采集《水经注》及《括地志》等文献,记述山川、城邑、户口、贡赋等,很多是正确的,但因循旧说,失于考证之处,亦在所难免。程晋芳《元和郡县志·跋》 (《勉行堂文集》卷五)、严元照 《书元和郡县志后》 ( 《悔学庵文集》卷六)对本书的错误或不妥之处皆有指正,缪荃孙《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中华书局校勘记也指出错误多条。
《元和郡县图志》记述本当以元和为断,但有些内容却不是元和时代制度,为后人续入。有些项目的内容记载不齐全,今本《元和志》所记共二百六十六府州,其中只有泾、原、宁、庆、鄜、坊、丹、延、陕、魏、润、梧十二州与太原一府有“垦田”一项,十三府州中,除润州外,皆未载垦田数字。在户口数字中,大部分府州有开元、元和二个时代数字,内六十一州只有开元户数、一州是贞观户数、十二州为开元户数。另外,太原、汾、沁、仪、岚、石、忻、代、蔚、朔、潞、怀、兴、扶、凤、文等十六府州所领六十五县只有开元户籍,西北、西南地区的部分州县却没有任何时代的统计数。
参考文献
- 1.王文楚、邹逸麟:《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地理总志—— 〈元和郡县志〉》,《历史地理》 创刊号。
- 2. 杨正泰: 《中国历史地理要籍介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