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经》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盗经》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在印度古代,《盗经》作为盗窃的经典又被称为“盗窃术教科书”。“扒手”一词源于梵语中的“朱利”,释慈延的《邻女晤言》有:“梵语杂名云朱利草贼也。此草贼正相当于今之扒手”。因此扒手的秘诀书又译作《朱利经》。《盗经》讲述了盗窃术的第一步——潜入目标选取突破口,在不出声音的地方,风雨剥蚀墙壁脱落之处,不会碰上女人的场所作为适宜突破口。四种破壁法:抽砖、打凿、水浸、利器劈。盗赋做进身穴道的技巧及种类,在古梵语戏剧首陀罗迦的《小泥车》中,将此类穴道分为莲花形、新月形、水槽形等7种。此外,还须准备必要的器具,用来伪装,掌握用木偶人窥探动静的方法等。判断人是否真的睡熟了,要用在腋下暖过的手去试触,为了扑灭灯火,可以将随身携带的蜜蜂放出。《盗经》今已佚失,无从了解更详细内容,流传下来仅见名为《六西神室健陀之法》的残本,六面神即印度教神话中的室健陀神(佛教中的韦驮天神),有六张面孔,被认为是盗贼的守护神。此书讲述了室健陀的法则,盗窃隐蔽法、咒文咒法,药草配制、在干地、湿地从容行走的方法。其中一些内容,如“用五色线在头上打八个以上的结儿,你就能知道他人的心理”等显然并无实用性。从印度最古诗歌集《梨俱吠陀》、咒语圣典《阿闼婆吠陀》到《佛本生故事》等,均有对盗贼的记载和有关趣味故事,由此可知《盗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