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一部卷帙浩翰的巨型丛书,要想将它全部加以刊刻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在《四库全书》纂修初期,就有人建议从中选择一部分流传不广、版本又较精的书籍进行刊印。乾隆三十八年(1773),首批4种图书由清内府刻书机构武英殿雕板印刷,但由于需要刊印的书籍较多,而雕板的速度又太慢,因此总管内务府大臣金简就向乾隆皇帝提出了制作枣木活字,进行摆板刷印的办法,此后武英殿便改用活字印刷,乾隆皇帝认为活字版之名不雅,下令改称武英殿聚珍版,后来这批从《四库全书》中选印的珍本秘籍就被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从乾隆三十八年到五十九年(1773~1794),武英殿聚珍版陆续刊印《四库全书》珍本达138种(最初用雕版印刷的4种,通常也被包括在《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之内),这些书中很大一部分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其余的也都是社会上流传很少的珍稀典籍。由于刊刻精美,校勘精当,因此很受学者欢迎。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后来东南各省相继翻版刊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由此风行一时。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刊刻是《四库全书》纂修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许多珍贵的古籍借此得以广泛流传,而且这件事本身也是我国古代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代表着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的最高成就。刊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由金简一手主管的,他还将刊印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此书首次从理论上总结了木活字制作、刊印的全部工艺流程,对后世印刷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还被译成英、德等国文字,流播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