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垣笔记》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三垣笔记》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三垣笔记》6卷(包括《附识》3卷)明末崇祯进士李清撰。李清,字映碧,崇祯、弘光两朝为官,历任刑、吏、兵科给事中,大理寺丞等,明亡后以著述自娱,成书多达数十种,《三垣笔记》是其重要著作之一,为后人多所称道,史料价值很高。李氏治学严谨,意在存史之真,凡目见者录为《笔记》,耳闻者入于《附识》,不以恩怨论事非,每以秉笔直书为要务。作者身居朝廷要职,耳闻目接多为枢垣机密,由此益觉其书之珍贵。由于书中多有“建州、异类、小酋”等歧视性语言,为乾隆皇帝所不容,因此《三垣笔记》被明令列入禁毁书。《三垣笔记》多记崇祯、弘光两朝亲历事件,尽管这些事件似乎有些琐碎,甚至有的属遗闻轶事,但它仍反映了明朝这个濒于灭亡朝代的方方面面。这些史料或未见他书记载,或他书言略而此书尤详,独到之处,堪称史之绝笔。如崇祯帝多疑成癖,就连倍受宠幸的田贵妃也不能幸免:“上一日于宫中闻贵妃窃抚琴,疑之,问在家师谁,贵妃以母授对,次日即召其母入,与妃对弹,始释然。”又如崇祯时内忧外患频仍,常有捉襟见肘之虞,为筹集军饷,他曾下令“暂借民间房租一年”,结果“怨声沸京城,呼崇祯为重征”。明代特务政治中,厂、卫最为严酷,延及崇祯朝,荼毒更烈。书中说:“予初入刑垣,闻东厂盗最冤”,又说:“曾有一盗赴市,太息云,我贼也不曾做,如何诬我为盗?”此书清朝无刻本行世,仅抄本流传,且多残缺不全,内容出入较大,300年来无定本。民国元年(1912),始有6卷足本《三垣笔记》问世(载《古学汇刊》)。1982年中华书局始出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