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顾颉刚著。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古史辩》派的创始人。继承历代疑古辩伪的传统,并吸收社会学、考古学和历史进化论的科学知识,创立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对先秦至两汉古书上的古史记载作了系统详尽的考辩。该书原名《汉代学术史略》。共分《阴阳五行说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经书的编定与增加》、《经学的今古文问题》、《古史系统的大整理》等22章。主要论述秦汉时期的学术及其与当时政治的关系,大体分为3个部分,第1至第7章论述在阴阳家和方士影响下建立的若干政治制度,第8至第18章论述博士与儒生由分而合发展成为汉代经学的过程,第19至22章论述汉代经学转入谶纬的过程及其对政治所发生的作用。认为秦汉时期皇帝需要神秘的阴阳五行说加强皇权,“皇帝的神性越浓厚,他的地位就越优越,一般民众也就越容易服服帖帖地受皇帝的统治”;秦汉的儒生迎合皇帝的意图,因而经学中就出了《洪范五行传》一类书籍,刘歆整理古文经书,又在《左传》中加进了五德终始说的内容,东汉以后更是谶纬盛行;故“儒生和方士的结合是造成两汉经学的主因”,“两汉经学的骨干是‘统治集团的宗教’——统治者装饰自己身分的宗教——的创造”。书中有不少富于启发性的见解,可作为研究古史者的参考。作者于1929年在燕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期间,写成《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一文,1933年扩充为《秦汉史》的讲义,1935年题为《汉代学术史略》,由上海亚细亚书局初版。1955年上海群联出版社修正再版,因“汉代的学术方面尚有很多的辉煌的果实,”“这本小册子大都没有叙及”,故改题为今名。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