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遗书》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船山遗书》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明亡以后隐居衡阳石船山麓,为总结明亡教训,笃学深思,发愤著述。所著书近100种,400余卷。其中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读四书大全说》、《黄书》、《老子衍》、《庄子通》、《读通鉴论》、《诗广传》、《永历实录》等。《周易外传》共7卷130篇,通过“体用”、“有无”、“虚实”等范畴,指出客观事物互相依存,“可依而常有”,绝非虚妄;“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提出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体的哲学思想。《张子正蒙注》通过对北宋哲学家张载的著作《正蒙》的注释,继承了张载“虚即气则天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物两体”、“动非自外”的辨证法思想,对佛道和宋明道学的唯心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思问录》分内外篇,各1卷,内篇以论述哲学思想为主,与《张子正蒙注》相启发,外篇论述天文、历数、乐律和医学等各种自然科学问题。《读四书大全说》为作者中年时期的重要哲学著作,共10卷,通过对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及宋元以来程朱学派所作注释的分析研究,考辨各家异同,围绕理气关系、道器关系、心物关系、知行关系等,批判了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读通鉴论》共30卷,每卷分若干篇,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评论,提出了作者自己的历史观点以及政治理想。如批评儒家所谓的“三代盛世”,其实是“国小而君多”,“暴君横取,无异于今川广之土司”;指出统治者“迫民于死地,民乃视之如仇雠,”“一呼而天下鼎沸”、“如火之燎原,不可扑矣”;提出了“天下非一姓之私”,主张以公天下代替私天下等。这些著作大都反映出了作者具有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倾向。该书即为作者一生著作的总集。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王夫之七代孙王世全首先于长沙汇刻王夫之遗著18种,题名为《船山遗书》。以后又不断有人增刻,到同治初年(1864~1866),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在金陵重新刊刻《船山遗书》,搜求较富,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共58种,后又补刻6种。王夫之的大量著作因之得以广为流传。1933年上海太平洋书店依曾氏刻本用铅字排印《船山遗书》,补入新发现的手稿6种,共辑有王夫之的著述70种,搜求较为完备。此后,作者的手迹和部分佚文又有新的发现。1982年湖南岳麓书社重新精校编辑出版有《王船山全书》,是目前最为完备的版本。此外,1982年湖南省博物馆将馆藏手稿与其他墨迹编次成集,编有《王船山手迹》一书,由岳麓书社影印出版;现代学者的研究著作,有侯外庐《船山学案》,蔡尚思《王船山思想体系》等,可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