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清魏源撰。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晚年信佛,法名承贯,湖南邵阳人,曾与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结成宣南诗社,后入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协其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对近代经世学风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生活于中国历史上剧烈变化的时代,目睹了国困民疲,吏治军诒败坏,财政拮据的现实,深感清王朝统治的危机日深,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广州设译馆,编成《四洲志》,《华事夷言》,1841年夏,林则徐被贬远戌新疆,作者承林之托,潜心10年,编成《海国图志》。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作者痛定思痛,认为必须改变闭关锁国、牢笼自守的局面,对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陈腐陋见必须扬弃,应该正视“夷之长技”而不是把外国技术视为“奇技淫巧。”因此大胆提出“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抗御外侮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使之“尽成中国之长技”,为我所用。此书曾先后3次刻版,原刻本50卷,后扩为60卷,最后增补至100卷。书中原叙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全书叙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其中包括军事技术、船舶驾驶与制造、铁路、火器弹药的使用等,检讨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战和的利弊得失,论述了抵御西方强国的战略战术,倡议建立译馆、设船厂、置炮舰、加强海防设施等一系列措施,阐述西方国富兵强的原因在于“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提出“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书中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为“筹远”之议,实对改良主义运动以影响。为撰成此书,作者曾亲赴广东、香港、澳门等地调查、搜集资料,书中征引西人所著之书10余种,国人所著之书70余种,且附有世界各国总图75帧,轮船、火器模型图等,堪称图文并茂。此书是近代中国人编纂的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著作,可算作一部当时中国人关于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梁启超曾称:“数新思想之萌孽,其因缘固不得不远溯龚、魏”。此书1851年传入日本,因书中印有天主教字样,触犯日本幕府锁国禁令,被视为禁书,不久解禁而出版日译本,广为流播,成为19世纪中叶日本朝野上下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启蒙书籍,对日本维新派尊攘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激励作用。
此书初、二版刻于扬州,第三版刻于高邮,今有咸丰三年(1853)古微堂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书局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