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人性论》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休谟著。本书原文最初系分卷出版,第1、2卷发表于1739年,第3卷发表于1740年,发表地点都是英国伦敦。商务印书馆于1980年4月出版第一版,1983年5月第3次印刷。编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51万字,共分为3卷:论知性、论情感、道德学。《人性论》是休谟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休谟所讲的“人性”,是资产阶级的人性,即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因为他把“人性”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所以,在本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比我们通常所分析、批判的资产阶级“人性”的内涵要宽泛。第1卷“论知性”,实际上讲的就是不可知论,是作者人性论的哲学基础;第2卷“论情感”和第3卷“道德学”,是作者对人性论的基本原则的阐述。休谟通过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把人的认识限制在主观经验的范围之内,根本否定客观真理,这实际上就是把经验之外的领域统统交给宗教信仰去支配。这是休谟哲学的实质所在。休谟的人性论,和西欧各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观点,基本上是一样的。由于休谟所处的时代已经是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已经大为发展的时代,因而休谟的人性论,具有更露骨的利己主义特点。休谟的道德论,同他的人性论是一脉相承的,同他的知觉之外无事物的哲学体系也是一致的。休谟认为,一切道德都是建立在人的知觉上面,而与理性无关。道德上的善与恶,全由知觉上的快乐与痛苦来衡量,这就是说,给剥削阶级以快乐的,在道德上就是善的,反之,使剥削阶级尝到苦头的,在道德上皆是恶的。可见,休谟的“人性”,是赤裸裸的资产阶级“人性”。休谟的道德观,是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道德观。休谟的《人性论》是对资产阶级“人性”最好的自我表白。休谟哲学对近代和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有很大影响。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休谟哲学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在英国,从19世纪以来,休谟的不可知论成了英国资产阶级哲学的典型形式。到了20世纪,休谟哲学和贝克莱哲学一起,成了形形色色主观唯心主义流派的思想来源。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马赫主义时,对休谟哲学作了经典的评价和批判。本书为揭露西方当代某些哲学流派的反动本质和历史渊源,为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