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史札记》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二十二史札记》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清赵翼撰。共36卷,附补遗1卷。内容实际包括二十四史,因当时《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定为正史,故仍称为“廿二史”。赵翼(1724~1814)号瓯北,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历任广西镇安知府、贵西兵备道等官职,中年即辞官不仕,专心著述。擅长史学考订,与王鸣盛、钱大昕齐名。著作除该书外尚有《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全书按二十四史先后分卷编次,每卷以类相从,各立标题,共609条。对每部史书除校勘文字史事讹误外,对其编纂体例、沿革、方法及史料来源均分别予以探讨,评价其高下得失。尤为可贵的是,该书对历代治乱兴衰,古今社会风气的转变等,也归纳为专题加以论述,总结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特点和社会风尚,对初学者最为便利。如该书第3卷有《两汉外戚之祸》一条,第7卷有《魏晋禅代不同》一条,第20卷有《唐代宦官之祸》、《唐节度使之祸》等条,第32卷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明中叶南北用兵强弱不同》、《嘉靖中倭冠之乱》等条,都是有关国家兴衰的大事。其第34卷《明乡官虐民之害》指出:“前明一代风气,不特地方有司,私派横征,民不堪命。而缯绅居乡者,亦多倚势恃强,视细民为弱肉。上下相护,民无所控诉也”。列举《明史》、《朝野异闻录》、《琅琊漫抄》等史料记载为证,发出了“小民被豪占而不得直者,正不知凡几矣”的感叹,表现出了作者关心民瘼的进步倾向。该书也有不足之处。作者迫于当时清政府的压力,论事有所顾忌,其中亦有曲笔,如赞成秦桧主和,又斥明末主张抗清诸臣为书生误国,为后世所讥。史事考订方面也觉粗率疏阔,有不少错误。该书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同为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在形式上相互类似,但内容上各有不同的倾向。《二十二史考异》详于校勘文字,名物训诂。《十七史商榷》详于各史沿革,评论得失。该书则史法与史实并重,对有关一代兴衰变革的重大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因此该书在学术功底上,虽不如前二书深厚严谨,但实际作用和影响,又超过了前二者。清李慈铭评论说:“此书贯串全史,参互考订,不特阙文误义多所辨明,而各朝之史,皆综其要义,铨其异闻,使首尾井然,一览可悉。即不读全史者,寝馈于此,凡历代之制度大略,时政得失,风气盛衰,及作史者之体要各殊,褒贬所在,皆可晓然”。书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初刊嘉庆三年(1789)。有嘉庆五年《瓯北全集》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雅书局刻本,光绪二十八年湖南西畬山馆刻本。1963年中华书局据商务印书馆旧版校正重印新1版,全2册。1984年中华书局又出版王树民《二十二史札记校证》,全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