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山海经》简介|介绍|概况

书名。十八篇。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作十三篇,盖弃《荒经》以下五篇不计。该书始见于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云:“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作者不详。西汉刘秀(歆)《上山海经表》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所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真事质明有信。”东晋郭璞《注山海经叙》说:“世之览《山海经》者,皆以其闳诞迂誇,多奇怪俶傥之言,莫不疑焉。尝试论之曰,庄生有云:‘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吾于《山海经》见之矣。夫以宇宙之寥廓,群生之纷纭,阴阳之煦蒸,万殊之区分,精气浑淆,自相濆薄,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说:“《汉书·艺文志》:《山海经》十三篇,在形法家,不言有十八篇。所谓十八篇者,《南山经》至《中山经》本二十六篇合为《五藏山经》五篇,加《海外经》已下八篇,及《大荒经》以下五篇为十八篇也。所谓十三篇者,去《荒经》以下五篇,正得十三篇也。古本此五篇皆在外,与经别行,为释经之外篇。及郭作传,据刘氏定本,复为十八篇,即又与《艺文志》十三篇之目不符也。郦善长注《水经》云:‘《山海经》薶缊岁久,编韦稀绝,书策落次,难以缉缀。后人假合,多差远意。’然则古经残简,非复完篇,殆自昔而然矣。 《艺文志》不言此经谁作,刘子骏《表》云:‘出于唐虞之际。’以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王仲任《论衡》、赵长君《吴越春秋》亦作禹、益所作。《颜氏家训·书证篇》云:‘《山海经》禹、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今考《海外南经》之篇,而有说文王葬所;《海外南经》之篇,而有说夏后启事。夫经称夏后,明非禹书;篇有文王,又疑周简:是亦后人所羼也。至于郡县之名,起自周代,《周书·作洛篇》云:‘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春秋》哀公二年《左传》云:‘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杜元凯注云:‘县百里,郡五十里。’今考《南次二经》云:‘县多土功’、‘县多放土’,又云‘郡县大水’、‘县有大繇’:是又后人所羼也。”今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 “《山海经》十八卷,传为夏禹、伯益所作,这是不可信的。鲁迅说《山海经》‘盖古之巫书也’,最为精确。此书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五藏山经》时代最早,约成于战国初,《海内外经》时代比较迟些,《大荒经》及《海内经》更迟,可能是秦汉人的作品,或为秦汉人所增益。书中所记的神灵有四百五十多个,人形神与非人形神,约为一与四之比。”今多数研究者认为.该书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的地理著作,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当为战国至汉初时楚人所作。全书共十八篇,三万一千字左右。它记载了约一百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流,以及这些邦国、山水的地理情况,风土民俗和重要物产;还记载了近百个历史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活动或世系。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五篇和《海外经》四篇为一组,《海内经》四篇作为一组,《大荒经》五篇(包括书末一篇《海内经》)为一组。每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其语言荒诞奇伟,神怪色彩很浓,古代神话传说,赖该书而得保存其崖略;尤以系据图为文,未加雕饰,于朴野粗犷笔墨中,每可见古代神话本貌。所记载的大量神话是我国文学的土壤和母胎。通行的注本有:晋郭璞《山海经注》,清吴任臣《山海经广注》,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