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宋琬《蝶恋花·旅月怀人》原文赏析

(清)宋琬

蝶恋花·旅月怀人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山隔,南楼谁弄梅花笛?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

 

这首词题已经简要地为我们交待出词人的处境与心情。宋琬在清初虽以文章知名海内,但仕途却极为坎坷。特别是顺治十八年(1661),因被人诬告与山东义军于七交通,全家均遭冤系,历时长达三载。出狱后,萍踪无定,转徙江南。这一时期,他的一些友人因文字狱或身陷囹圄,或流放关外。个人的流寓江湖与知交的悲惨遭遇,使词人百感交集。在一个独处客馆的月夜,他写下了这首哀婉凄恻的小词。

上片以写景为主,客观景物中有着词人主观感情的强烈映射。清冷的秋夜,天上一轮寒月,在孑立的词人眼中,近到距疏帘只有几尺。那凄凉惨淡的月光,似乎有意在撩动客子的愁思,卷之不去,拂之还来。“月皎惊乌栖不定”(周邦彦《蝶恋花》),连栖息于枝头的乌鹊似乎也与词人有同感,鼓动双翼,绕树哀鸣。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有“一片伤心白”的感慨呢!此句虽受前人“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启发,然脱胎换骨,点化创新,一笔写尽环境和心境,可谓各极其工,珠璧相照。接着,又借静夜哀怨的笛声传达自己忧患馀生的悒郁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读这两句,自然会使人想起“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人在何处,……吹梅笛怨”(李清照《永遇乐》)等诗词的意境。那如泣如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萦绕,不绝如缕,而词人的思念和情丝也就随着这笛声飞向远方,充溢于天地之间。

下片抒情,采用拟人手法,“斥”蟋蟀而“友”芭蕉,委婉曲折地道出“旅月怀人”的凄苦情怀。室外的“一片伤心白”,自然使客子无法再留佇片刻。他步入室内,痴坐在荧荧如豆的孤灯之下。谁知壁角那“哀音似诉”(姜夔《齐天乐》)的蟋蟀偏偏又在此时无休无止地悲吟着,这岂不是有意在欺凌、折磨身心憔悴、形消骨立的病客吗?“愁听寒蛰泪沾衣”(唐张仲素《秋闺思》),徘徊在简陋清冷的客室之中,形影相吊,零丁孤寂,又怎么来消磨这难熬的长夜,又怎能躲入梦乡去寻求那片刻的平静呢?这时,室外秋风又起,一阵瑟瑟声似乎在提醒词人,在这秋夜之中,还有院角的一株芭蕉与客子惺惺相惜,同病相怜。你看,它不是在为客子遮挡着窗儿,免得那月光透进室内,去刺激客子敏感的心灵吗?“亏伊”云云,表面上内心似乎取得了一点慰藉。然而细细想来,芭蕉虽可以“遮掩窗儿黑”,但又怎能遮掩“和泪共伊愁,床前说”(宋琬《满江红·旅夜闻蟋蟀作》)的满室虫鸣,又怎能遮掩词人心中的“一片伤心白”呢?满腹悲痛,留于词外,耐人作三日想。

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善于借助外物来达意传情。秋月,乌鹊,夜笛,蟋蟀,芭蕉,这些本为人司空见惯、互不关涉的景、物、虫、草,一入词人之手,就都化为传达情感的最佳载体。这一点当会为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