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挂枪走天下·张永枚》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骑马挂枪走天下·张永枚》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骑马挂枪走天下,

祖国到处都是家。

 

我曾在大巴山上种庄稼,

我曾风雨推船下三峡。

蜀山蜀水把我养大,

蜀山蜀水是我的家。

 

为求解放把仗打,

毛主席引我们到长白山下,

地冻三尺不愁冷,

北方的妈妈送我棉衣和靰鞡。

 

百里行军不愁吃,

大嫂为我煮饭又烧茶;

生了病,挂了花,

北方的兄弟为我抬担架。

 

骑马挂枪走天下,

走到北方啊,

北方就是我的家。

 

我们到珠江边上把营扎,

推船的大哥为我饮战马,

小姑娘为我采荔枝,

阿嫂沏出茉莉茶,

东村西村留我住,

天天道不完知心话。

 

骑马挂枪走天下,

走到南方啊,

南方就是我的家。

 

祖国到处有妈妈的爱,

到处有家乡的山水家乡的花,

东西南北千万里,

五湖四海是一家。

我为祖国走天下,

祖国到处都是我的家。

 

1954年,东莞

 

 

正如希腊神话中的无敌英雄安泰离不开大地母亲的怀抱一样,人民军队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在广大人民的热情支持和拥护下不断成长壮大。1954年,诗人随军驻扎广东东莞,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以其纯真的迎送举止,表达了她对解放军的爱戴之情,由此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使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很明显,诗歌叙述主体的“我”,既是一个具体生动的战士典型,又是解放军千百个战士的艺术缩影。因此,“我”的种种经历和感受,实际上也就概括了全体人民战士的经历和感受。诗歌以“我”“骑马挂枪走天下”为经线,在尽情抒发对人民的感激热爱的同时,纵横交错地连接起“我”在四川、东北、广东受到人民热切关怀的种种动人情景,由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自然而然地归纳出“祖国到处都是家”这个结论,从而情理交融地抒写了军民之间牢不可破的战斗情谊,揭示了军民之间相依相存的鱼水关系。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具有跨度齐整的向心型同构框架。与归纳式的内在逻辑论证过程相适应,以“骑马挂枪走天下”起首的抒情性穿插为基本的分合手段,建立起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结构形态,在分别叙述了“我”在北方和南方的难忘经历后,等距离地辐集到“祖国到处有妈妈的爱”这个圆心上,有力地论证和烘托了军民鱼水情深、人民是我军生根开花的土壤这一主题,给人以严谨、完整、自然、统一的美感。

从表达上看,诗人似乎并不注重人物举止的精心刻画和主观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选取了大量具体生动的细节组成叙述群落,作为传情达意的基本材料。像“北方的妈妈送我棉衣和靰鞡”、南方的“阿嫂沏出茉莉茶”这些具有鲜明异地风俗和物候特征的细节比比皆是,就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技法,把不同时空的人物事件组织到同一幅画卷之中,通过简洁的客观描述,使人在纷繁的现象中自己得出一个整体印象,从而令人信服地表现了诗歌的基本思想。

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十分鲜明的。那浸润感情的咏唱特色、那优美自然的民歌韵味,体现了诗人“谱曲能唱、离曲可读”的大众化审美追求。诗人尽量把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体验溶解到明白如话的语言及和谐自然的音韵中,在诗歌的能唱性、可读性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因而在当时能获得较为广泛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