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瀑·严阵》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三百里黄山啊,步步是胜景,面面有奇观,
多少人曾经登临观瀑楼,把人字瀑细细观看,
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认识这个“人”字?
有多少人能够听懂它那滔滔不绝的语言?
黄山的云雾,一直在不断地幻映着历史的画卷,
那个大写的“人”字,就是在这不断变幻的云雾中显现,
暴风雨越猛烈,它那“人”字的形象便越高大,
雨过天晴,它便很自然地把自己隐入阳光中间。
你看,——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论白天夜晚,
它一直按照自己的规律,不停地向前,向前,
切莫看轻,切莫看轻它那跳动不息的水流啊,
任何宽阔的大海,都少不了它那奔腾的源泉。
再看,——不管是彩云缭绕,或是山花烂漫,
它经过任何悬崖峭壁,从来都不畏艰险,
它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在匆忙的征途上。
不管它站得多么高,眼光和脚步却始终向着下面。
啊,当你不远千里,来到黄山人字瀑前,
难道不应该认真地思索:人应该怎样生活在世间?
人应该怎样才能像人那样,保持自己的尊严?
大自然给我们的宝贵启示,怎么可以视而不见?
三百里黄山啊,步步是胜景,面面有奇观,
多少人曾经登临观瀑楼,把人字瀑细细观看,
不过,只有目中有人的人,才能真正看到这个“人”字,
而且,也能够听懂它那永远倾吐不尽的语言……
到过黄山的人大约都不会忘记,在那崚嶒的半山石壁上,有一道瀑布喷雪吐珠,似电闪雷鸣,飞流直下而又突然中分两道,像是大自然用神奇的彩笔,书写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这巧夺天工的造化,与诗人敏感的心灵自然形成一次有力的碰撞,构成了诗人内情与客观外物的最佳遇合,使得这首诗无须刻意加工,就通过多角度地抒写人字瀑,表达出诗人对人——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多层次的沉思。
前人作诗,很讲究诗歌章法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这首诗采用了郭小川首倡的“新赋体”,从表现手法上说是反复咏唱,多方渲染,在艺术结构上则是与前人的主张相吻合。全诗共六节,第一节是起。诗从三百里黄山处处有胜景奇观着笔,在宏大的背景下突出强调观瀑楼,强调无数人曾登临此楼,细观人字瀑。接着,诗人突发奇想:“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认识这个‘人’字?/有多少人能够听懂它那滔滔不绝的语言?”诗人从发问入手,埋下一个伏笔,留下一个悬念,以便引起读者的深思。
诗的二、三、四节是承。诗人没有急于要回答起段提出的问题,而是紧接着就把读者的目光引向黄山人字瀑。诗人像一个高明的导游者,一边引导读者多角度地观看人字瀑,一边向读者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指点,启发读者去感悟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在第二节里,诗人不仅以“不断变幻的云雾”来衬托人字瀑,还以暴风雨来反衬人字瀑:“暴风雨越猛烈,它那‘人’字的形象便越高大”,这既是人字瀑实际情形的生动写照,也形象地暗示人们,越是经得住严峻考验的人,越有可能成为大写的“人”,越能充分显示人的强大的本质力量。诗的第三节,诗人用“你看”提醒读者注意人字瀑的另一个特点:“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论白天夜晚,/它一直按照自己的规律,不停地向前,向前,”这是在启迪人们,一个真正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总是有着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诗人还告诫人们,切莫看轻它那不息的水流,“任何宽阔的大海,都少不了它那奔腾的源泉。”这是在呼唤人们要珍爱人类可贵的探索精神,因为它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创造美好世界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诗的第四节,诗人用“再看”又一次提醒读者注意人字瀑“不畏艰险”、“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在匆忙的征途上”,无论站得多高,“眼光和脚步都始终向着下面”等特点,看似句句在写人字瀑,实则句句在借物托寓,抒写出一个大写的“人”所具有的信念、追求和志向。
诗的第五节是转。诗人的笔触暂时丢开人字瀑不写,而是调转笔锋,以满腔激情呼唤站在人字瀑面前的人们,应当认真思索:“人应该怎样生活在世间?/人应当怎样才能像人那样,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一转,就由前面对人字瀑的抒写直接转入对人的思索,再次引起读者的沉思,去领悟“大自然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诗的最后一节是合。诗人的笔触又返回黄山人字瀑,处处照应诗的起段并回答起段提出的问题:“只有目中有人的人,才能真正看到这个‘人’字,/而且,也能够听懂它那永远倾吐不尽的语言……”从而使前面的伏笔到此处有了鲜明的照应,使前面留下的悬念有了明确的答案。它旨在告诉人们,只有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人字瀑,才能听懂它特有的语言而彻悟人生的真谛。诗的最后两句虽然朴实无华,但却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仿佛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这首诗在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中,把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与对人的本质特征的思索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人的心灵就像一个不停的钟摆,在自然与人之间不息地摆动,不断地交合,从而既曲折有致地表现了诗人多层次的情思,撰写了一篇“人”的启示录,又在艺术上呈现出情因景生,景寓人意的抒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