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典故·二疏还乡
【出典】 《汉书》卷七一《疏广传》:“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广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字公子,亦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顷之,拜受为少傅。”“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自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文选》卷二一晋·张景阳(协)《咏史》诗:“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疏。”
【释义】 汉宣帝朝,太傅疏广与少傅疏受叔侄二人同时在朝又同时告老还乡,受到时人称道。后世常用此典称美不恋禄位,致仕还乡。
【例句】 昔人风调谁高,二疏盛日还乡里。公卿祖道,百城围尽,争传佳事。(刘克庄《水龙吟·寿赵癯斋》2646)这里用“二疏还乡”事,衬托对赵氏致仕还里的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