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揽桓须》什么意思|出处|释义|例句|用典

诗词典故·揽桓须

【出典】 见“东山老听桓筝”条。又,宋·苏轼《苏轼诗集》卷一五《次韵答邦直子由五首》其二:“潇洒使君殊不俗,尊前容我揽须不?”

【释义】 东晋孝武帝时,宰相谢安遭谗毁,豫州刺史桓伊在孝武帝前抚筝唱《怨诗》,为谢安受猜忌鸣不平。谢安听曲极为感动,越席而揽桓伊胡须,赞曰:“使君(对刺史的尊称)于此不凡!”后因作为士大夫之间互相推重,感情亲密而不拘形迹的典故。

【例句】 ①荐士已闻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苏轼《浣溪沙》[雪里餐氈例姓苏]314)作者因反对新党而谪居黄州,太守徐君猷对作者十分钦佩和爱护,还上书朝廷为之辩白。作者十分感激,因此这里用“揽桓须”之典,自比谢安,而将徐君猷比作桓伊,以徐许其席间“揽须”表现二人之间不拘礼数的关系。②插架牙签万轴,射虎南山一骑,容我揽须不。(辛弃疾《水调歌头·提干李君索余赋秀野、绿绕二诗……》1951)这里用“揽须”之典表明作者对李提干的推重和二人之间关系亲密,不拘形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