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形成,

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形成,

使中华文化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并没有成功。汉并天下后,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纪赞》)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汉书·董仲舒传》)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的第一个盛世。

在古代中国,尽管有华夏族和夷狄的区分,有民族歧视的理念和政策,但“夷夏一体”“四海一家”的思想,始终与这些民族歧视观念并存,并且成为有些统治者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二十一年五月)

自西汉以后,对后来有影响的朝代,也就是国家强大的时候,莫不是政治、经济、文化这三者结合比较好并且有显著成效的历史阶段。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展望21世纪》一书说:“(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