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概述

《老子》概述

《老子》书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言》,它主要反映的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聃的思想。

老子是对老聃的尊称。他生活在春秋末年,其时强吞弱、大役小,周王室威信低落,各国政权下移,内乱不断,“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据《庄子·天道》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掌管东周王朝的图书典籍,对周代文献非常熟悉,他学识渊博,具有天文历算和农耕方面的知识。孔子曾向他请教过有关古礼的问题。后来,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我们今天所见《老子》传世文本,最著名的是魏晋时期思想家王弼(226~249)注解的《老子道德经注》,对老子思想有深刻阐释和发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高明对这两个文本进行校注,他认为:“《老子道德经》一书是战国初年的作品,先秦时代之《庄》《列》《韩非》《吕览》等书皆有征引。《汉志》所载邻氏《老子经传》、傅氏《老子经说》、徐氏《老子经说》,均早已不传;帛书《老子》甲、乙本,皆为汉初遗物,是目前所见《老子》最早的古本。”1993年10月,湖北荆门市博物馆对遭盗掘的郭店一号楚墓进行清理发掘,在木椁头箱中发现800多枚竹简,其中有71枚是抄录《老子》的,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长短将这71枚竹简分为甲、乙、丙三组。裘锡圭认为:“墓中所出《老子》简的抄写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300年左右,比已有的《老子》的最古本子——抄写于秦汉之际或汉代初年的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还早了100年左右。”

古往今来,注解和研究《老子》的书可谓汗牛充栋。现在比较通行的有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关于《老子》研究的历史,有熊铁基等编著的《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和《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