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缨

濯缨

【出典】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楚辞·渔父》:屈原于江潭遇渔父,他没有接受渔父要他“与世推移”的劝告,“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释义】 濯缨意为洗涤冠缨。楚地古歌谣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语,《渔父》中的渔翁隐居自乐,曾引此歌,劝屈原适应现实,隐退自全;后因以“濯缨”比喻超脱尘俗,清高自守。

【例句】 ①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张九龄《自豫章南还江上作》588)这里用“濯缨”切江行,并自述超脱尘俗的情趣。②愿言随狎鸟,从此濯吾缨。(苏頲《题寿安王主簿池馆》800)这里借以自述离尘栖隐的思绪。③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骆宾王《夏日游目聊作》831)这里借以表现此游足以涤荡尘俗。④淮源之水清,可以濯君缨。(李乂《饯唐州高使君赴任》996)唐州为春秋时楚地。这里取《楚辞》“渔父”歌《沧浪》,时若清明方可入仕之意,以切合高使君赴任。⑤傲然歌一曲,一醉濯缨人。(赵冬曦《答张燕公翻著葛巾见呈之作》1058)这里借以称美张燕公(说)为超脱尘俗之士。⑥愿奉濯缨心,长谣反招隐。(孙逖《和登会稽山》1186)这里以“濯缨心”喻指超脱尘俗之心。⑦洗帻岂独古,濯缨良在兹。(孟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1659)这里借以表现超脱尘俗的襟怀。⑧涉雪搴紫芳,濯缨想清波。(李白《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1814)这里借以表现金沙泉水之情,并称美崔少府超脱尘俗的情趣。⑨予洗肠中酒,君濯缨上尘。(窦群《同王晦伯朱遐景宿慧山寺》3041)这里用濯缨典喻指暂忘宦情。⑩御猎思投钓,渔歌好濯缨。(吕牧《泾渭扬清浊》3057)这里取“清可濯缨”意,咏渭水之清。(11)荷衣尘不染,何用濯沧浪。(戴叔伦《春江独钓》3076)这里用“濯缨”典,把隐逸清高的情怀表现得更深一层。(12)濯缨何处去,鉴物自堪妍。(张聿《圆灵水镜》3592)这里借濯缨典表现泉水之清。(13)哲士务缨弁,鄙夫恋蓬藜。终当税尘驾,盥濯依春溪。(权德舆《晓发武阳馆即事书情》3650)用濯缨典表现终将归隐的思绪。(14)濯缨起江湖,缀佩杂兰麝。(韩愈《县斋有怀》3776)这里活用“濯缨”典,追述自己修养情操准备出仕的情景。(15)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3934)这里借用“濯缨”形容流泪之多。以抒写与好友惜别的情怀。(16)晓碧流视听,夕清濯衣袍。(孟郊《立德新居》其四4223)这里化用濯缨典,表现作者安于新居的愉悦心情。(17)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白居易《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4712)这里借以表现曲江之游给自己以远离尘嚣的感受。(18)兰桡思无限,为感濯缨歌。(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东溪》5407)这里以“感濯缨歌”表现自己的平泉林居中的东溪富有隐逸情趣。(19)永日歌濯缨,超然谢尘滓。(李德裕《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舴艋舟》5410)这里借以自述隐逸情怀。(20)濯缨闲更入,漱齿渴仍吞。(李敬方《题黄山汤院》5775)这里活用“濯缨”典,描述自己在汤院中洗头的情景。(21)门外长溪水,怜君又濯缨。(杜牧《贻迁客》6025)这里用濯缨典委婉地指友人遭贬。(22)西湖天下名,可以濯吾缨。(薛能《题汉州西湖》6497)这里以“濯缨”比喻摆脱尘俗。(23)未知斯水上,可以濯吾缨。(李群玉《大云池泛舟》6575)这里以“可以濯缨”赞叹大云池水之澄清,亦以点出自己的性情。(24)澄流可濯缨,严子但垂纶。(刘驾《钓台怀古》6776)这里以“濯缨”赞美严光操守高洁。(25)可以濯吾缨,斯言诚所慕。(司马扎《沧浪峡》6902)这里的“濯缨”由峡名“沧浪”引出,意在点明自己的志趣。(26)空怜濯缨处,阶下水潺潺。(司马扎《题清上人》6905)这里以“濯缨处”代指清上人居所,意在烘托清上人的品行的高洁。(27)濯缨易为水,何必泛沧浪。(于濆《感怀》6929)这里说,不一定要沧浪之水始可濯缨,意在说明随处皆可表现出自己的情操。(28)缨尘徒自满,欲濯待清波。(李咸用《自愧》7388)这里以缨尘待濯比喻自己受俗世污染,将自我磨炼,以洁操守。(29)渼陂水色澄于镜,何必沧浪始濯缨。(郑谷《郊墅》7751)这里用“濯缨”典,表现渼陂也是适于隐居之地。(30)如今未免风尘役,宁敢匆匆便濯缨。(褚载《南徐晚望》7991)这里用“濯缨”比喻归隐。(31)临川试问尧年事,犹被封人劝濯缨。(韦庄《题颍源庙》8014)这里用封人劝“濯缨”表现颍源水清。(32)足垂岩顶石,缨濯洞中渠。(无可《奉和段著作山居呈诸同志三首次本韵》其三9160)这里以“缨濯”典表现段氏隐居山中的生活情趣。(33)浩然心自合,何必濯吾缨。(齐己《秋江》9496)作者渡江有感。这里反用“濯缨”典,将自己的超脱尘俗的情怀表现更深一层。(34)乱世难逸迹,乘流拟濯缨。(齐己《湘中感怀》9510)作者临江有感,这里用拟濯缨表现自己超脱尘俗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