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马拉美

西方文学·马拉美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理论家。1842年生于巴黎。家境贫寒,曾在政府机关当临时雇员。后去英国学习英语,回国后长期任中学英语教师。1866年,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帕尔那斯派的刊物 《当代帕尔那斯》上发表著名的 《窗子》、《蔚蓝的天》、《海风》等10首诗。1871年发表悲剧 《埃罗提亚德》的片断。这部剧本从1864年开始写作,始终没有完成,最后用抒情诗的形式发表了几个片断。1876年发表 《牧神的午后》,诗中描写一田野神明在夏天的一个下午从睡梦中醒来,想着那些刚刚看见的美丽女神,他记不清是真正看见了,还是梦中的幻象,想着想着又昏昏入睡。1877年马拉美发表十四行诗 《爱论·坡之墓》。美国诗人爱伦·坡是他最为推崇的外国诗人。他曾翻译过爱伦·坡的名诗 《乌鸦》。马拉美的作品集有《诗与散文》和诗集 《徜徉集》。他的绝笔之作是 《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性》这首诗。这首相当晦涩难解的诗篇是他构思了一辈子而最终也没能写出的“唯一的作品”的一个片断。马拉美是继魏尔伦之后将象征主义的理论和创作方法加以系统化的诗人。他认为社会的不停发展,使诗人感到精神太不安定,只好在创作中追求个性和灵感。诗人的任务便是捉取对象,也就是那个“永恒”世界在他心灵上所引起的梦幻、暗示和神秘性,并通过它们构成象征,用这些象征来点点滴滴地暗示对象,展露心灵状态。“真正”的诗,只能是象征地再现对象,以放出心灵的闪光,这里便有创造、亦即个性、心灵的表现了。同时,诗还应使帕尔那斯派的严整和音乐的流动感相互补充,以增加听觉主题。因此,诗不仅是完全个人的,而且还应该永远是个谜,它的乐趣正在于猜测探索之中,倘若读者对这种诗觉得晦涩难懂,那只是因为他的修养不够,理解不透罢了。至于自然主义,因为不能表现心灵,所以只好算是制作,说不上什么创造。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在于以主观的类比、纯粹的个人感受,以及奇特的用语、古怪的句法和部分的省略等,力求使诗音乐化。当时每星期二的下午都有不少青年诗人到马拉美所在的巴黎的住所聚会,听他发表对诗歌艺术别出心裁的见解。通过这个有名的“星期二茶话会”,马拉美关于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影响了很多青年诗人。马拉美写诗非常艰苦,他力求在平凡的事物中挖掘不平凡的一面。他的诗都是比较严谨的格律诗。他的艺术特色,以及他对法国现代诗的深远影响,不在于诗体的解放,而在于谴词用字别出心裁,将表面上毫不相关的形象配合在一起,令人出乎意料,初看似乎晦涩难懂,但一经仔细吟诵,便能发现深邃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