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变 》
法国作家布托尔的著名长篇小说,1957年10月发表,并于当年12月获“雷诺多奖”。布托尔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在创作中他吸收了“新小说”的一些长处,但亦有自己的特色。他在小说中运用了时间与心理变化叠合与冲突的手法确立时间的会合点。小说主人公有名有姓,有家庭、职业,故事的叙述亦有时间地点。小说描写意大利某打字机行巴黎分公司经理莱翁戴尔蒙决定与妻子分居,现在正由巴黎乘火车去罗马探望自己的情妇,准备告诉她不久她即能来巴黎与他共同生活。但火车抵罗马时他左思右想,却又改变了主意,决定下车后不去找情妇,也不带她到巴黎,这就保持了这两个城市间的距离。按作者本人的解释,此作要讲的主要是巴黎与罗马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历史传统的关系”,作者企图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即一个人要在两个城市之间进行选择,反复考虑,最后改变主意这样一个个人感情方面的故事,说明两个城市整个历史的血缘关系。和传统的叙事小说不同的是,小说的这一情节无头无尾,故事在小说开始前即已开始,但小说结束时还未结束。主人公只是一个朦胧的影子,一种意识的体现。从他跨进三等车厢到走出来实际上什么也没发生,有的只是主人公的回忆与想象,即他的内心活动。小说描写的时间、地点等情节因素是精确的,但随着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以及火车的运行,时间、空间都无限地扩大了。主人公回想起以往的多次旅行,这些旅行纵横交错,围绕眼前的旅行而展开。作者让主人公的回忆突破时空的束缚自由活动,又极合主人公内心变化规律。而且因为故事安排在列车上,时问的推移与空间的改变也相吻合。这样,作家赋予了旅行两种含义:实际上的旅行 (从巴黎到罗马) 和精神上的旅行,即主人公精神上的追求探索、意识的觉醒过程。小说的语言也极力与描写的事物合拍,如描写旅行时句子比较简短,但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时句子则拉得很长,小说用第三人称“你”来叙述,有邀请读者置身于小说中与主人公共命运的意味,这也是“新小说”派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即要求读者参与作品的创造。布托尔对外部事物的描写客观而精确,并通过重复来突出变异,时空的变、人物内心的变。此外作者还特意寻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协调: 开头几章叙述清晰平稳,体现了主人公的沉着自信。但主人公逐渐疲乏惶恐,为恶梦所萦绕,叙述也开始显得有些零乱,鲜明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活动的轨迹。与此相联系,小说分成三卷,每卷又分三章,随主人公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到减弱,三部分的篇幅也由少而多,又由多而少,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也显示出作者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的成功。